月山八极拳僧俗传承八百余年
2015-09-06 21:06:43 来源:武术河南
传统武术,其实现在活得很难。“侠以武犯禁”,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游侠可以凭此行道,但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武功就是强身健体,难有成就感。金庸最得意的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并以此作为武侠世界终极命题。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武术领域强力介入,既推动武术的发展,也导致武术最终分化,武术趋于表演化和去武化。武术本来包含练和养两类特质,练即实战技击,养即修身养性。武术的表演化、去武化是将“擒拿格斗”成分剔除,只存修身养性功能,中国武术从此走上“官方归官方,民间归民间”的分化路线。很多传统武术深埋民间,月山八极拳也是其中一种。
马德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八极拳传承人,身材敦实,气色很好,有点缺乏武术大家的神秘色彩,倒像他习练的八极拳般,简洁无华,重在实用。他带着儿子办了一所武校,这是其谋生手段。
问他是否和人打斗过,他说只有一次:“1993年,我去广州做生意,贩摩托车,一卡车拉了十辆。在江西高速路上,我们迷了路,停车看地图时,过来六个劫匪,说话听不懂,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交警查车,还给他们让烟说好话。”
摩托车在木箱内,上面用帆布盖得严严实实,对方有人动手割开帆布,还有人站在驾驶室外,“我想着给交警看看发票,打开车门往下给对方递发票时,发票里夹着钱,我要抽回,对方硬抢,拿斧头砍下去,我右手虎口处被砍伤,另有劫匪用斧头砍司机,把他手表都打烂了。我才意识到碰上劫匪了。”
马德行从车上跳下,三拳两招打翻三个,剩下的都跑了。马德行和司机也赶紧开车走了。
这是马德行唯一一次行走江湖打斗的经历。事实上,对他而言,多招学生,多参加比赛多拿奖,是比“走江湖打劫匪”更让他感到荣耀的事。
【由山寺到民间,八极拳得到普及发展】
月山八极拳最初为寺僧强身健体所用,仅在月山寺僧中传承。
据寺中古碑记载,自祖师苍公以下,第一代弟子有妙先、妙庆、妙温,二代弟子有普浩、普英,三代弟子有洪锦、洪义、洪方,四代弟子有胜秀、胜德,第五代弟子有禧纯等。自明代永乐年间禧纯始,八极拳开始传入民间。“当时怀庆府遍设武馆,请月山寺武僧教习,拳术流入民间,得以普及发展。”马德行道。
明清时期,月山八极拳仍在代代传承,从第六代昌秀直至第二十三代澄良。澄良将功夫传给了俗家弟子马连升,马连升是八极拳的重要人物之一。
寺僧传说,清乾隆曾游览月山,看了护寺武僧八极拳法演练,夸道:“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八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记载:“到了清末民初,八极拳由河南怀庆、山东庆云、河北沧州传入天津、北京,后来逐渐传到山西、江苏、安徽、四川、广西、辽宁、黑龙江、吉林、台湾等十几个省,还传入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八极拳此段流传历史,在《体育辞典》上也有印证。
月山八极拳历代掌门人都为月山寺僧,到1937年,共传承25代。1938年,月山寺毁于日军侵华战火,寺僧逃散。之后在博爱一带知者甚少,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都以为月山八极拳在博爱失传了。
事实上,月山寺被毁寺僧四散后,俗家弟子马连升的后人继承其遗志,努力传承八极拳。
马连升(公元1867~1937年),是博爱县柏山镇芦桥村人,居住地距月山寺很近。马连升聪明能干,身高1。9米,是个木匠,他做木犁、屋门、柿刨被称为“三绝”。
“明朝八极拳术已流传民间,马连升本来也会,就是练得不正宗。他被月山寺请去修缮门窗,被澄良大师收为俗家弟子,这才练上了正宗八极拳。”马德行道。
马连升六合枪使得出神入化,每逢下场,他只用脚尖一挑,枪杆已飞入手。他习武防身,寻常并不给人动手。打响名头后,想动手也难找对手了。
据说有一天傍晚,他从寺院回家路遇几个劫匪,他放下木匠担子,报名抽出六合枪,劫匪一听就吓跑了。
马连升把功夫传给儿子马占元(1908~1990年)和刘法任(1910~2006年)等,马占元又传给儿子马德行。
马占元个性内向,从不张扬,总是夜深人静时在野地里练拳,也不好跟人打斗。
马德行个性和父亲不同,他更像自己所练的拳种,外向豪放。他说:“从小习武,不喜欢上学。初中毕业就有点小名气了。之后到北京警卫部队当兵,还是练武,复员后当村里的民兵连长,建村里的武术队。除了父亲,别的老师没跟过。1985年,开始担任博爱县武协主席。”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拳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自筹资金开办武馆,2000年,又开办了八极文武学校,自任校长和总教练。20多年来,他以培训班、武馆、学校等形式培养月山八极拳爱好者和运动员2000余人。自2000年以来,学员们在市级以上武术比赛中获奖不少,有20余名学员被选送到省、市武术队。他学校的月山八极拳表演,已成焦作市大型活动助演节目。
与此同时,博爱县还出现了赵庄、王堡、上期城等近十个武术村。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