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武术版图 > 功夫地图 > 开封

源自河南朱仙镇的回族七势拳

2015-09-06 19:20:48  来源:武术河南

  七势拳源自朱仙镇“掌如刀,勾如镰,扣如锁,指如钳。”马炳君老师边说边比画起来,动作轻快敏捷,刚劲有力。马先生50多岁,中等身材,戴一副茶色眼镜,面容沉稳安静,一副教师打扮,但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沿脚步”

 
  七势拳源自朱仙镇“掌如刀,勾如镰,扣如锁,指如钳。”马炳君老师边说边比画起来,动作轻快敏捷,刚劲有力。马先生50多岁,中等身材,戴一副茶色眼镜,面容沉稳安静,一副教师打扮,但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沿脚步”、什么是“跑七势”、什么是“汤瓶势”的时候,他步伐之快,动作之劲猛,让人顿时意识到果然是武术名家。
 
  马炳君11岁跟随名师李树林学习七势门功夫,至今已习武45年。他26岁开始授徒,如今是开封七势门为数不多的名家之一。20多年前,他曾在开封、西安等地遍访老一辈回族武术家,并在去年写出《回族七式门》一书,对该拳种很有研究。
 
  七势门的“势”,马炳君在书中写成了“式”,今采李伯安、郭宝光等人的看法。七势门是以七势拳为代表,兼具特有的训练技击功法的拳术门派的总称。这是由回族人独创,曾在河南、陕西等地回族中广泛流传的拳种,又名汤瓶拳、汤瓶七势拳、骑(势)士拳等。汤瓶是回族人使用的一种特有器具,又称汤瓶壶,是回族的一种象征标志。叫汤瓶拳是因该拳以汤瓶架作为第一势,这种称法也为回族人所喜爱;叫骑(势)士拳,据说此拳有关七势门的创立,有说是元代回族骑兵随忽必烈南征北战时所创,也有说源自明代抗击倭寇的回族将士。但据马炳君先生考证,此拳是明末清初,由开封朱仙镇回民李拜斋所创。这种说法比较确切。
 
  七势拳发祥地朱仙镇清真寺
 
  马炳君随师学艺时,师父们练功后喜欢说故事,曾说起李拜斋创七势拳之事。李拜斋,名忠信,字敬儒,是当时朱仙镇北大寺的阿訇。有一天他突然“猝死”,人们按照宗教习俗将其“尸体”移到水盆里。出殡前,正要洗“爱斯礼(使水)”,他突然睁开眼说:“哎呀,我的真主啊,累死我了!”
 
  惊吓落定后,在场的人问怎么回事,李阿訇说,他在外面转了两天,遇到一位仙人,教给他一套拳法,他练得太累了。在众人的要求下,李阿訇在清真寺大殿卷棚下演练了一遍,这就是七势拳。拳法由汤瓶势、插花势、夜行一张犁势、抹手势、辘轳势、兽头势、旱游船势等七个武术架势组成,包含抓、打、擒、拿、摔等基本功,十分实用。这个故事在朱仙镇一带广为流传,与很多拳种一样,创拳过程被神化了,其实是创编者长期习武深思顿悟的结果,它至少说明此拳起源于朱仙镇,是由回族人士创立。
 
  七势拳创立后,逐渐在朱仙镇回民中传播开来。清康熙年间,该拳种第四代传人徐庭桢总结前人智慧,以简明上口的歌谣形式,写下拳谱,传承至今。
 
  到乾隆年间,七势门达到鼎盛,出现金小亭、常玉亭等“七势门八杰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冲毁朱仙镇上大部分房屋,更要命的是贾鲁河被溢漫,通航能力大减。靠贾鲁河航运发展为华北最大水陆码头的朱仙镇从此开始衰落,二三十万人口逐渐迁移。不少原籍陕西、甘肃的回族迁回家乡,更多的回民拥入开封城,七势门的中心,也随之从朱仙镇迁移到开封城,东大寺成为其重要的传播地。
 
  清代中后期,七势拳在河南回族中广泛传播,与周口的“心意门”、怀庆府的“遇春拳”合称中原回族三大拳种,受到武林的高度重视。
 
  七势拳源自朱仙镇“掌如刀,勾如镰,扣如锁,指如钳。”马炳君老师边说边比画起来,动作轻快敏捷,刚劲有力。马先生50多岁,中等身材,戴一副茶色眼镜,面容沉稳安静,一副教师打扮,但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沿脚步”、什么是“跑七势”、什么是“汤瓶势”的时候,他步伐之快,动作之劲猛,让人顿时意识到果然是武术名家。
 
  马炳君11岁跟随名师李树林学习七势门功夫,至今已习武45年。他26岁开始授徒,如今是开封七势门为数不多的名家之一。20多年前,他曾在开封、西安等地遍访老一辈回族武术家,并在去年写出《回族七式门》一书,对该拳种很有研究。
 
  七势门的“势”,马炳君在书中写成了“式”,今采李伯安、郭宝光等人的看法。七势门是以七势拳为代表,兼具特有的训练技击功法的拳术门派的总称。这是由回族人独创,曾在河南、陕西等地回族中广泛流传的拳种,又名汤瓶拳、汤瓶七势拳、骑(势)士拳等。汤瓶是回族人使用的一种特有器具,又称汤瓶壶,是回族的一种象征标志。叫汤瓶拳是因该拳以汤瓶架作为第一势,这种称法也为回族人所喜爱;叫骑(势)士拳,据说此拳有关七势门的创立,有说是元代回族骑兵随忽必烈南征北战时所创,也有说源自明代抗击倭寇的回族将士。但据马炳君先生考证,此拳是明末清初,由开封朱仙镇回民李拜斋所创。这种说法比较确切。
 
  七势拳发祥地朱仙镇清真寺马炳君随师学艺时,师父们练功后喜欢说故事,曾说起李拜斋创七势拳之事。李拜斋,名忠信,字敬儒,是当时朱仙镇北大寺的阿訇。有一天他突然“猝死”,人们按照宗教习俗将其“尸体”移到水盆里。出殡前,正要洗“爱斯礼(使水)”,他突然睁开眼说:“哎呀,我的真主啊,累死我了!”
 
  惊吓落定后,在场的人问怎么回事,李阿訇说,他在外面转了两天,遇到一位仙人,教给他一套拳法,他练得太累了。在众人的要求下,李阿訇在清真寺大殿卷棚下演练了一遍,这就是七势拳。拳法由汤瓶势、插花势、夜行一张犁势、抹手势、辘轳势、兽头势、旱游船势等七个武术架势组成,包含抓、打、擒、拿、摔等基本功,十分实用。这个故事在朱仙镇一带广为流传,与很多拳种一样,创拳过程被神化了,其实是创编者长期习武深思顿悟的结果,它至少说明此拳起源于朱仙镇,是由回族人士创立。
 
  七势拳创立后,逐渐在朱仙镇回民中传播开来。清康熙年间,该拳种第四代传人徐庭桢总结前人智慧,以简明上口的歌谣形式,写下拳谱,传承至今。
 
  到乾隆年间,七势门达到鼎盛,出现金小亭、常玉亭等“七势门八杰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冲毁朱仙镇上大部分房屋,更要命的是贾鲁河被溢漫,通航能力大减。靠贾鲁河航运发展为华北最大水陆码头的朱仙镇从此开始衰落,二三十万人口逐渐迁移。不少原籍陕西、甘肃的回族迁回家乡,更多的回民拥入开封城,七势门的中心,也随之从朱仙镇迁移到开封城,东大寺成为其重要的传播地。
 
  清代中后期,七势拳在河南回族中广泛传播,与周口的“心意门”、怀庆府的“遇春拳”合称中原回族三大拳种,受到武林的高度重视。
 
  七势拳往返七趟,看似简单,但每个招式都暗藏奥妙,只有苦练才能理解其精妙之处。这个拳种要求长期苦练基本功,强调功力与技巧的配合。
 
  “练功两年半,双手抱个蛋”。初学者开始不练手法,只练步法,双手相扣,置于小腹,进行“沿脚步”训练。所谓“沿脚步”,也有人写作“演脚步”,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就是左右腿弓步交错行进,但经马炳君老师解说,知道它是一种独有的“步形”,有“顺步”、“丁字步”两种练法,前者起步快,后蹬前顶近身快,适用于近身跟打;后者转身快,落步稳,管、封一步到位,便于“擒、管、转、拿”。常年训练,令人脚步异常快捷、身形异常灵活。
 
  初学“沿脚步”一年两年,老师根本不理你,几年后,老师看练得行了,才教一两个“势”,这才“跑势”。
 
  马炳君说,为了提高“沿脚步”、“跑七势”的难度,七势门老前辈经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踩胶泥”,在练功房铺上胶泥,习练时泼上水,胶泥见水又稀又滑,十个脚趾如不死抓地面肯定滑倒;二是“踩乏地”,就是在刚翻犁过的耕地上练起脚,那地比沙滩还费劲。
 
  金小亭时代,是七势门鼎盛期,同时的七势门名家,还有“五爪鹰”常玉亭、“铁指头”胡洛哈、“双爪风”刘弯腰等。从这些“绰号”,可想见这些先辈功力之深、练功之苦。
 
  后来出现的七势门名家,如狄进宝、杜明、姚德林、李树林等人,也都具深厚功力。上个世纪80年代,马炳君先生曾遍访在世的名家,他回忆说,当时那些前辈都已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但仍腰杆笔直,脚步轻快,身体灵活,握力过人,特别是交起手来,干净利落,手到人翻,令人感叹不已。
 
  七势门今日之困境2009年11月23日上午8时,开封南郊杨楼回民墓地庄严而肃穆,开封武术界在这里纪念七势门着名拳师李树林先生诞辰100周年。
 
  李树林如此受重视,是因为他是近半个世纪来七势门传承的纽带式人物。他曾先后跟随狄进宝、郑德顺等老师习武,得到过诸多前辈名家的指点,七势门各路功法都极有心得。上世纪60年代初,七势拳在开封基本没人练了,李树林很是着急忧虑,开始收学生传授七势门各种功法,马炳君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随他习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部门曾一度严禁习武,李树林就暗中偷着教。他把自己家的两间房腾出一间做场地,但学生太多,只好让一部分先藏在院子里,该谁练的时候,赶紧跑进去。
 
  李树林严守回族传统,教武术不收一分钱,还倒贴茶水。他为人谦虚,从不摆架儿,不让叫他老师,只让叫二伯,把学生看成“自己孩儿”。马炳君说,面对这样的老师,不好好练,自己都不好意思。
 
  1980年,马炳君也开始收学生,至今仍坚持业余时间传授功法,但愿意下苦功学习七势拳的人越来越少。此外,七势拳不像有的拳种讲究高飘好看,不适合表演;各种散打比赛中,禁止使用反关节,七势拳的手法多在禁用之列,因此也不适合比赛。由于这些原因,目前七势门的传承遇到相当大的困难,长此以往,必有断代失传之虞。
 
  七势门盛行之时,开封黄派查拳曾与之同时发展,有人将两派并存称为开封武术的“风搅雪”时代。相对而言,黄派查拳稍微幸运一些,已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原标题:源自河南朱仙镇的回族七势拳】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