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老太义务授拳30多年武子梅花拳曾震惊世界
2015-09-06 20:09:49 来源:武术河南
武子梅花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相传由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学家孙武(后人尊称孙武子)创编。1936年,武子梅花拳武师寇运兴入选中国武术代表队,到德国柏林奥运会表演,打败了向他挑战的芬兰、英国拳师。回国后,寇运兴享誉中华武术界。寇运兴次女寇凤仙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后定居平顶山,义务授拳30多年,弟子累计数千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武子梅花拳在传承中遇到了诸多问题。经多方努力,武子梅花拳进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练习者逐年减少,有传承人曾感叹:“等俺这一代人没了,武子梅花拳也就没了。”不过,传承之路虽然艰难,但依然有人在坚持——一些传承人正努力筹备平顶山市武子梅花拳研究会,也有传承人在学校义务授拳,希望将其发扬光大。
辉煌:奥运会上震惊世界
中国武术与奥运会的接触始于1936年。当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除了竞技项目外,中国还派了一个由9人组成的国术队前去表演,其中有许州阜民保寇庄村(今许昌县将官池镇)武师寇运兴。
虽然中国参加的竞技项目成绩不佳,但国术队的表演却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然而国弱被人欺,一些欧洲国家的拳击手对此很不服气。
芬兰的一个拳击手给中国国术队下战书,指名与寇运兴比高低,并狂妄地提出:如果寇运兴不与他交手,中国国术队就得贴出海报,公开表示认输。中国国术队派出寇运兴应战,比赛一开始,寇运兴运足内力,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手击倒在地。
但时隔两天后,一名英国拳师又向中国国术队挑战,扬言只用三拳就能把寇运兴打趴在地。当周旋20多个回合后,寇运兴以一招“仙人指路”点中对方的乳突穴,英国拳师跌倒在地,呻吟不止。这时,寇运兴走上前去,照其太冲穴上轻轻一点,英国拳师便如梦初醒,坐了起来,溜下台去。
以上信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及寇运兴次女寇凤仙的回忆整理。武子梅花拳传人——在我市定居30多年的寇凤仙回忆,父亲当时战胜对手,用的就是武子梅花拳。由于热爱武术事业,父亲广收门徒,义务传授武术,使武子梅花拳在湖北、河南等地生根,繁衍生息,曾盛极一时。
溯源:相传由孙武创编
寇凤仙在许昌市襄城县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1980年退休后定居平顶山市区。5月27日下午,在市区曙光街中段,记者见到了94岁的寇凤仙。虽年逾九旬,但老人家的双眼灵动有神,思维清晰。她说,以前,武子梅花拳收徒仪式特别隆重,上方设孙武子“神位”,徒弟要先拜孙武子,再拜其师。
由寇凤仙、郭力、颜乾志编整的《武子梅花拳》中称,武子梅花拳相传由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学家孙武子创编。据说,孙武子伏案著兵书,久而神思困倦,故推门出户,绕屋徘徊。时值寒冬,房前屋后梅花盛开,枝干刚劲如虬龙;花朵繁密,婀娜多姿,心甚乐之,良久不去。忽而风过,枝干摇曳,如蛟龙飞舞;继之落英缤纷,令人视之迷离。因有所悟,遂模拟梅枝、梅花,创编梅花拳,以活动四肢,舒展筋骨。经过演练、发展,而成风格独特的梅花拳技艺。鉴于兵家胜败,士兵体质为不可忽视的要素,遂令士兵勤加操练,以强身健体,利于实战搏击。
今年70岁的颜乾志自幼跟随母亲寇凤仙研习武子梅花拳。他说,梅花拳的技击原理,多与《孙子兵法》相通,有两军相争的精神状态。如“兵不厌诈”,体现于技击中,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体现于技击中为“与人交手,务审其势,避其长,而攻其短”。
“武子梅花拳为长拳的一种,除具有劲力饱满、闪展腾挪等长拳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风格。整套拳路既有阳刚之美,更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寇凤仙说。武子梅花拳坚劲、挺拔,静如梅干、梅枝,高低参差,横斜有度,铁骨铮铮;动如蛟龙起舞,变化多端,且常以大小舞花模拟梅花,重重叠叠,恰似繁花满枝。此外,武子梅花拳还富有对称美,套路简练,结构严谨,重腿法,刚柔兼济,重谋略和地利。
期望: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寇凤仙说,父亲寇运兴师从武子梅花拳传人、万顺镖局镖头曹振谱,曹被武林誉为清末江北“十八侠”之一。民国建立后,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日益发达,镖行逐渐衰落,曹振谱迫于生计流落河北、河南等地。后来,武术爱好者将曹振谱聘请至许昌传授技艺。闻得此讯,寇运兴慕名投拜,被曹振谱收为门徒。在曹振谱的指导下,寇运兴勤学苦练,技艺猛进。1928年,寇运兴到南京参加第一届国术考试,力挫群雄,一举夺冠。
“练拳传男不传女。刚开始,我是偷学的。”寇凤仙回忆,6岁那年,父亲的师傅和父亲教她的哥哥习武时,她便隔着门帘偷看。被父亲发现后,父亲很生气。后来,父亲见她打拳有模有样,便开始向她授拳。经过父亲的悉心教导和自身的努力,她的技艺日渐纯熟精湛。青年时代在学校读书时,她多次参加武术表演,动作敏捷利落,刚健优美,屡屡获奖。
寇凤仙的倔强、执拗是出了名的。囿于当时的风俗,未出阁时她缠了两三年的小脚,后来,不甘心的她偷偷将裹脚布解开了。那个年代,读书的女子很少,她却坚持读书,并考入当时的许昌女子师范学校。1952年,她开始在襄城县小学任教,身兼语文、数学、体育多科老师。近30年的执教生涯里,她兢兢业业,并利用业余时间研习武子梅花拳。退休定居平顶山市区后,她常去河滨公园义务教授梅花拳,只要有人愿学,她都倾囊相授。
1984年和1991年,寇凤仙两次代表河南武术界参加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凭梅花拳和枪、刀、剑表演两次夺得老年组头名。1991年9月,她应邀参加首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并进行表演。因对武术事业发展贡献突出,1992年,寇凤仙被中国武术协会特授为中国武术协会荣誉会员。
“我传你,你传他(她),代代相传。”寇凤仙说,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务必将武子梅花拳汇编成册,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令她欣慰的是,她以其父的笔记和讲义为依据,结合早年所学,将武子梅花拳的有关源流、基本理论、基本功及代表性的拳、械、套路进行整理,花费近4年的时间,编选成长达20万字的《武子梅花拳》,报请中国武术协会审定。该书1991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多年来,跟她学拳的人数千人,但坚持下来的只有数十人,“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只能靠后辈和徒弟们了。”
传承:筹备研究会,开办培训班
在数千名习武的弟子中,寇凤仙最欣赏的是黄海玲,并将自己保存的相关资料分批次交给她。经寇凤仙和黄海玲努力,湛河区的武子梅花拳入选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30日上午,在湛河区北渡镇北渡村,记者见到了41岁的黄海玲。自幼习武的黄海玲说,她1990年与寇凤仙相识,并拜其为师。由于勤奋好学、肯吃苦,黄海玲进步很快,获得一级教练证书。2011年3月,她参加了“武德杯”第九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她用梅花拳、梅花枪参加比赛,收获了两枚银牌。2013年4月,她参加了中国首届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展演大会,获得武术展演奖。
随着时光的流逝,练习武子梅花拳的人越来越少。面对练习者逐年减少,有传承人甚至感叹:“等俺这一代人没了,武子梅花拳也就没了。”但黄海玲说:“无论遭遇多大困难,都不能让武子梅花拳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起码我的子女都是武子梅花拳爱好者。”
2003年起,黄海玲先在河滨公园开课收徒,后在北渡镇开办了训练基地,先后有数百人学习。由于入不敷出,她只得将培训基地搬到家中。现在,开封、许昌、长垣、菏泽等地都成立了武子梅花拳研究会。从2013年起,她也开始筹备成立平顶山市武子梅花拳研究会。
“学习武子梅花拳的人少,关键是‘大气候’的因素,不单是武子梅花拳,学习各类武术的人都在减少。”退休前,颜乾志是专职武术教练,曾义务教导学生和成年人练习武子梅花拳,但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几人。
颜乾志认为,发扬光大武子梅花拳,一是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二是成立武子梅花拳研究会,搭建交流平台;三是让武子梅花拳走进学校,从孩子抓起;四是开办培训班,普及武子梅花拳。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他现在能做的是筹备武子梅花拳研究会,并让徒弟与学校联系,希望武子梅花拳能够走进学校。
为发扬光大武子梅花拳,黄海玲除开办培训班外,还在北渡小学义务兼职体育老师,教学生练习武子梅花拳。在黄海玲看来,武子梅花拳要想得到好的传承,也得适应社会发展。武子梅花拳讲究基本功的练习,通常来说,没有五六年的基本功,师傅是不会教套路的。但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普通人学拳为了强身健体,按照老规矩教就很难大面积推广,所以她开办的培训班降低了基本功练习的强度。
在传承人眼中,练习武子梅花拳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塑造良好的心性,如果失传就太可惜了!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