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梅花拳
2015-09-07 17:24:18 来源:武术河南
梅花拳是中国文武双修的唯一拳种,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梅花拳的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出生于内黄县的清朝武探花杨炳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大师,他著述的《习武序》被视为武术经典。作为梅花拳发源地的内黄县,却面临着传承危机。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离世和一些中青年拳师的外出打工,再加上没有一所培训学校,致使内黄梅花拳传承脱节。
梅花拳简介
据近年来史学家、武学家的研究,认为梅花拳创建于明末清初。
一辈始祖“收元老祖”(朱永元),
二辈张三省(张振书),
三辈王红亮(邹宏义),
四辈江苏铜山县北街人邹文聚(邹志刚,邹宏义子)、河南濮阳县徐镇镇蔡吉村人蔡光瑞、河南濮阳县王家可枣人王西征、河南濮阳县城东南老人集人孟有德。
五辈河南省内黄县城关镇丁庄人杨炳(字虎文,号松岩),河南省内黄县化村人王登榜,河南省濮阳东南八公桥人孙盘龙,河南濮阳县八公桥乡于家洼韩化礼,河南省濮阳县城东老人集人孟守玉,河南省清丰县大屯乡雷家村人雷信、雷子洞,以及邹文聚的三个儿子邹克谐、邹克让、邹克诚。后来濮阳县蔡光瑞到河北省平乡县后马庄传徒张复,孙盘龙、韩化礼也在河北才收徒传拳,从此梅花拳在冀、鲁、豫、京、津广大地区传播起来。
梅花拳“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势,如梅花开放,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简称“梅拳”,因过去练功枝击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栽桩百根以上,造价高,又费事,改为以砖代桩,再后来干脆在地上演练,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师徒关系密切,重于尊师爱徒。师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称。有的地方叫“花拳”。“梅花拳”是我国武术中著名的优秀拳种之一,内容丰富,形势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的实际效用。不论技击擒拿都有特殊的招式,对防身健体是随心应手,特别是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梅花拳五世祖师杨炳,河南内黄县丁庄人,康熙壬辰科(1712年)武探花。在朝竟技获胜,任康熙御前侍卫,他将梅花拳在北京大大推广,人称“老杨拳”。这些在历史博物馆明清档案“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均有记载。辞朝还乡的杨炳虽正处在静养之时,犹斤斤以武艺为念於乾隆七年写下了武学经典《习武序》。《习武序》将佛儒道思想、周易法则熔汇於拳理功法;高扬“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之哲理;推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入相”之榜样;鞭挞了“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武而弗文”之不良风气;首次提出“时而穷也可以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於仁寿之域”的尚武价值观。杨炳将习武与治世相结合的思想在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而熠熠生辉。杨炳还制定了“习武规矩十二条”和“五戒”、“五要”之拳规戒律,用东方文化对习武的道德行为做出明确规范。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