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种
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武术之乡”是河南当之无愧的称号,在目前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河南是武术大省,可谓,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南。
这些拳种中,有的已经成为河南享誉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如“少林拳”,它的影响力早已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言,天下功夫出少林;有的在武林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影响力没那么大,如八极拳和苌家拳;有的早已成为人们日常养生与锻炼的一部分,如陈式太极拳。
除此之外,在河南,还有大大小小很多拳种。它们都是哪些?分布在哪,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按照拳种的大类来看,河南较有名气的拳种有二十个,这二十个拳种全部进入了河南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又有六个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按照这些拳种分布的区域看,在河南十八地市中,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濮阳、驻马店、周口、新乡、安阳这九个地级市内,可以看出以豫西、豫北为河南武术的主要分布区;同时,又以焦作境内分布的拳种为最多,可以说,焦作是河南的“武术之乡”。
一、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拳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曾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批准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六个河南拳种中,有“少林功夫”、“太极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苌家拳”、“撂石锁”。
1、少林功夫:郑州登封
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汉族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拳派是武术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武术流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形成,古代军旅武术和汉族民间武术不断传入少林寺,形成了少林拳的基本成分,逐步形成了包括功法、套路和格斗三种运动形式的少林武术体系。在禅宗文化的影响下,演进成明清间已相对稳定成形的少林拳。
2、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焦作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太极拳,分为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两类。两者都分布于河南的焦作。
陈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明末的汉族拳术。最早来自陈氏始祖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到了九世陈王庭的时候,太极拳有了极大发展。陈氏太极拳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3、八极拳(月山八极拳):焦作博爱
八极拳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动作干脆,发力刚猛;挨、傍、挤、靠,无处不到,崩、撼、突、击,瞬间发力,动如崩弓,发如炸雷,急如闪电。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八极拳高手。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和护卫官霍殿阁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的警卫李健吾和蒋介石的警卫刘云樵也都是深藏不露的八极拳高手;在民国政府时期,曾把“八极拳”列为国术馆的必修课。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