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武林资讯 > 名家专访

“武术学校会将武术教育带入歧途”

2015-08-01 18:00:24  来源:武术河南

 ——访白眉派第八代传人、武术家、书画家陈飞雄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约有6500万习武者,放眼全球,武术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
 
  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准确传承了武术的根本精髓和要旨?当今的武术教育模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中华武术的长久继承和海外推广?武术教育究竟该往何处去?
 
  “武术是‘打’的艺术”、“武术学校会将武术教育带入歧途”、“传授真功夫不能急于求成”……在自己的书房里,白眉派第八代传人、武术家、书画家陈飞雄语出惊人。
 
  陈飞雄何许人也——他是广东台山人,师从白眉派第七代宗师陈宗良,曾在1983年内地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电影《南拳王》中扮演男二号大反派赵府教头陈师傅。此后投身书画,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首次中国民族书画艺术大展中,还获得过“优秀民族书法艺术家”的称号。
 
  武术是‘打’的艺术
 
  瘦高硬朗的身材,刚毅深沉的眉宇,配上一身恬淡飘逸的丝质唐装,白眉派第八代传人陈飞雄一举手、一投足尽是习武之人的味道。
 
  早在2003年,这位思想独特、敢于直言武术家、书画家就曾向武侠大师金庸“开火”,抨击他的小说把实实在在的武术神化到了虚无缥缈中,类似一掌击出,可令数丈之外人被打死、物被击碎,学成某种武功就可飞沙走石、飞叶伤人等等,脱离了武术本来面目,让人感到不真实,极不利于武术发扬光大,在当时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争论。如今,他又把矛头指向了当前的武术教育,这些都源于他对中华武术要义的独特理解。
 
  “武术是‘打’的艺术,其根本目的就是克敌制胜。”陈飞雄说,古时人行走江湖,险恶丛生,在与敌人以及自然危险抗争中,为求生存而研习攻防之术,逐渐交融提炼而成中华武术。“其中,一招一式怎么打,一拳一脚怎么出,你为什么跑这个圈,为什么翻这个跟斗,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有攻击对手,保护自己的门道。”
 
  “而武术发展到今天,招式越来越丰富好看,唯缺一个‘打’字,真功夫越来越少。”陈飞雄认为,不论是把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项目,还是作为表演的套路,都偏离了武术本来的要义,遮盖了武术最核心的价值,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体育锻炼的方法很多,武术核心并不在此;至于当今的各种比赛和表演,更把武术变成了不实在、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武术学校把武术教育带入歧途
 
  陈飞雄认为,武术必须讲“打”,真正的武术教育也必须建立在承认武术是“打”的艺术之前提上,不应刻意回避这个“打”字。在此基础上,所教的东西,“心法为上,形质次之”,不仅要教会徒弟怎么出招,怎么发力,怎么躲避,更要让他理解这样打对于战胜对方有什么意义。因此,传授武术的过程艰辛而漫长,不可能通过开办学校、广收门徒来“规模化”模式发展。
 
  有趣的是,陈飞雄反思武术学校,恰恰是从自己开办武术学校开始。1979年,陈飞雄在广州越秀区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武术学校,然而,不到一年,他就将风头正劲的学校关闭了。他发现,一个人教几百个学生,根本不可能将武术“打”的心法和“打”的技术真正传授下去,“一句话,教不了真功夫,只能误人子弟”。
 
  在他看来,当前武术学校之所以越办越多,一是有关部门为推广武术急于求成,二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希望借武术教育来增加收入,聚敛财富。其结果,既摧残了武术,又耽误了一代代青少年。所培养出来的所谓“武术人才”,只吸收到了一些教条的东西,只会表演一些固定的招式和套路,却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没有真功夫,更难以在实战中取胜。
 
  而当前的武术交流和比赛,也停留在表演打分的层面,竞技色彩远远不如历史短得多的泰拳、跆拳道。中国武术发展了2000年,当年武师见面总将“切磋”二字,打赢对方才算本事;如今却到了“光说不打”、怕动真格的地步。这非常不利于中华武术的传承的发扬,会让武术空心化,从而沉寂下去。
 
  他对记者说,武术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传心法,教技艺,多年苦练成才;再以点带面,慢慢推广。这样教出来的人,才敢打、能打,有真功夫,是真正的“高手”。而且,武术不能从小就学,最佳年龄段是16-45岁。“小孩子思想、身体都没有发育成熟,既难以理解心法,也达不到出招要求的速度和力量,学到的都是不实用的死招数,长此以往反而失去了兴趣”。
 
  武术思想得益于书画
 
  陈飞雄对于武术教育的这一套独特看法,与他后来投身的书画事业密切相关。
 
  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国际上的一次中国现代书法大赛,获得三等奖,意外的成功使他迷上了丹青翰墨。他将自己的习武心得融会到书画之中,又将从书画中所悟用于补充武术思想,两者相得益彰。
 
  “跟武术一样,书画也不能脱离传统精髓,脱离其本来要义,也讲求真功夫,也要历经艰辛,勤学苦练,杜绝花拳绣腿。”在这样的认识下,他潜心十年,闭关练字,遍访名师,“武道书画”自成一派。
 
  陈飞雄的书法独树一帜,得到名家肯定。书画大家董欣宾评价其“旷野清风,春初露迹,高汉雷雨,天道自来”。艺术评论家伍穗坪评价其“龙形虎步,气象万千”。
 
  他先后获得过全国著名书法家金奖、优秀民族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他一幅220×128的一个“观”字草书和所作的画“梅花”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94年国庆前夕,在天津的一次书画表演中,陈飞雄的一个“竹”字就以3.8万元被购去……
 
  在陈飞雄眼里,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是武术、中医学、书画与易经四者的结合,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的四大支柱,“我能得其中之二,深感庆幸与充实”。
 
  “其实要学好一样东西并不难,只要你用心了,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陈飞雄看似轻松的言语,却包含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勤奋与努力。图片说明:习武和练字时的陈飞雄。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