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名家刘玉华
2015-08-01 18:21:52 来源:武术河南
刘玉华的性格或许从她开始练武术的时候便已经成为了目光的焦点。她的个性直接来去,不愿意打弯,不愿意绕道,也不愿意人云亦云。自1929年起,她连续参加了河南省的历次武术运动会和河南省考
刘玉华的性格或许从她开始练武术的时候便已经成为了目光的焦点。她的个性直接来去,不愿意打弯,不愿意绕道,也不愿意人云亦云。
自1929年起,她连续参加了河南省的历次武术运动会和河南省考,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还有1933年先后举行的第五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以及国术国考等,而且每次都得到了好成绩,特别是1936年通过省和全国的选拔,她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奥运会全国性选拔赛上,刘玉华认识了他的丈夫温敬铭。1929年至1979年,她在武术比赛场上度过整整五十年。
年近七十的她还当上了武汉体育学院教习武术的副教授,投入了武术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为发展祖国武术事业而努力工作着。
1916年出生在开封古城的刘玉华从小就身体虚弱,没钱看医买药,父母希望她能受益于武术锻炼,借以去病,所以刘玉华从小就开始学习武术。她的老师是有名的大刀何福同、大枪孟广泰。
刘玉华白天上学读书,晚上练拳习武,那时,在封建思想束缚下,亲友、邻居们的闲言碎语,就像初春时的风沙那样刮进耳朵里。有人说:“闺女家连脚都不裹,男男女女混在一起,蹦蹦跳跳真不象话,难道让闺女当武状元吗?”可是为了她的健康,父母不但没有被闲话动摇,还始终鼓励她好好练下去。
刘玉华逐渐爱上了武术运动,经过常年的武术锻炼,她进步飞速,以前那个弱不禁风的模样一去无踪影。从1929年起,她连续参加了河南省的历次武术运动会,河南省考,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华北运动会,第五、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以及国术国考等,每次都取得好成绩。1936年,刘玉华通过河南省和全国的选拔,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也就是在奥运会全国性的选拔赛上,刘玉华认识了他的丈夫、著名武术家温敬铭。
提到1936年的情景,刘玉华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通过短暂的集训,刘玉华随同代表团于八月初抵达柏林。当代表团抵达柏林车站时,围观的人争先恐后地一边观看她们女运动员的脚,一边交头接耳地议论。她很奇怪,就问中国留德的学生,他们说:“德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女子都缠足,所以这么看。”这就是人们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印象。刘玉华想,自己的大脚也算为国争了口气。休息两天后,队伍到汉堡表演。先是在大街上做游行式的表演。时间虽短,却备受欢迎,围观群众的热烈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回到柏林,国术队参加了中国留欧和留德同学会主办的欢迎大会。当时,我国在欧洲的留学生很多,据说仅德国就有近千人,这些留学生爱国热情很高,盼望体育代表团能赛出好成绩为国争光,会场上充满了爱国热情,每个发言的人都愤怒地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他们期望体育代表团一定要为国争光。不料一无所获。唯有武术,第一次出国表演,受到意料之外的好评,为国争光。
从小便开始的武术训练,使刘玉华接受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她已经习惯简单的直线了,无论是武术还是思维,没有障碍、没有曲折,没有繁复,没有任何转弯抹角,一切都简洁明了。在她一波三折的武术之路上,她也是爱恨分明。
当中华武术轰动柏林的时候,回到国内,国民党政府对武术运动的态度却凉了刘玉华的心。“他们不但对武术不重视,而且把武术称作土体育、开倒车,把武术运动员和武术工作者看作是跑江湖卖膏药的。”刘玉华矛盾重重,看来搞武术是没什么希望了,干脆放弃吧!可武术不是我从儿童时代就热爱的吗?为了它,自己流过多少汗水,老师付出多少心血,父母又忍受了多少非议?一想到这些,刘玉华就打消了念头,继续坚持武术这条异常艰苦的路。
1946年正是八年抗战取得胜利、人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刘玉华却在当了六年教师后被认为年纪大了不能再搞体育了而被解聘,携儿带女失了业。刘玉华的心彻底冷了,她停止了一切武术活动,发誓再也不搞武术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天津举办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各地都在积极筹备选拔运动员,这标志着新中国对民族体育的提倡和振兴。自幼爱好武术而又发过誓永不再搞武术的刘玉华也被震动了。同志们鼓励她,希望她再去参加大会,在这种情况下,她想自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工作忙,家庭负担重,和武术分手已经整整七年,应该打退堂鼓了,可是她却怎么也安不下心来。想了好久,她终于下了决心,干!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自己偷偷在院子里练。虽然荒废了多年,毕竟有着深厚的基础,技术迅速恢复。通过选拔,她以中南地区代表的资格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大会,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还作为赴京汇报团的成员,到北京参加了汇报表演。
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历经苦难的历练与开阔的胸襟融汇在刘玉华的武术演练中,使她达到了一个很多人向往、但都无法达到的大气境界。
从此,她连续参加了三届全国武术比赛和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颗在旧社会冷下去的心,被新中国焐热了。她当上了武术教师,又全心投入到武术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中。
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玉华全家受到冲击,爱人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孩子们也受牵连。她不得不再一次与深爱的武术分手。祸不单行,刘玉华患重病动大手术,刚出院一周就白天挨斗、劳动,晚上写检查。闷热的天气、营养的缺乏再加上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刘玉华连续发了一个多月的高烧,身体垮了。
雨过天晴,云开雾散。1967年,“四人帮”被粉碎了,武术竞赛恢复了,刘玉华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1977年、1978年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和1979年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就这样,1929年至1979年,刘玉华在武术比赛场上度过了整整五十年。
磨难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完全被压垮,激情磨灭;还有一种,那就是涅磐,将所历经的苦难一点一点转化为智慧和坚持。
在一波三折、坎坎坷坷的武术生涯中,刘玉华把自己对旧社会、对“四人帮”的刻骨仇恨化作对武术深深的热爱。“无论怎样,”刘玉华说,“我是离不开武术的。”
如今的刘玉华和大儿子温庄住在一起,身体硬朗,生活幸福。
谈到2008年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刘玉华教授说:“北京获得举办权那天,我看了电视,非常非常高兴。1936年去德国表演,就希望有一天奥运会能在中国举行,武术能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可是,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国力很弱,接下来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连年,这个愿望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北京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大、中国体育空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刘玉华说,自己60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希望武术有朝一日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为此,还有很多事要做。中国武术界应团结世界武术同仁,推动武术运动的科学化进程,按照公平竞赛的原则,完善武术竞赛项目。既要得到各国运动员的接受和奥委会认可,同时又要有东方文化的特色。”
刘玉华1950年生。大学本科,现为广州空军后勤部上校,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上海民族画院名誉副院长,连云港淮海书画院院长,山东滕州书画院常务理事,南京金陵书画院书法研究室副主任等近10项职务。书法作品在国内参展获各种奖项近20项,入编5种辞书,参加过韩国、美国、新加坡巡回展览。有诗作在国内多种刊物发表,诗歌《鹰赋》获中国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举办的展赛中获优秀奖。《解放军报》、《空军报》刊登过其作品。1998年在广州市举办个人书法展,广州电视台多次进行报道,受到观众广泛赞誉。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