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武术版图 > 功夫地图 > 洛阳

洛阳武林之心意六合拳①凶猛之拳技追宗说渊源

2015-09-06 19:56:33  来源:武术河南
  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主要流传在山西、河南、安徽、上海。洛阳心意六合拳全称为“圣行心意六合拳”,因其攻势凌厉凶猛,旧时不传外人,向来弟子寥寥,目前仅有百人习练,与风行天下的太极拳、八卦拳相比,显得神秘而低调。洛阳乃是心意拳南派的发源地,习练者主要集中在瀍河回族区,自清初马学礼开始,现已传承到第8代。
 
  电视剧《大刀》中提到的两位洛阳武林高手
 
  前段时间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大刀》,说的是“郑家刀”传人郑羽、郑飞两兄弟从军杀敌的故事。不少观众仍记得其中一个情节:郑羽正在长城脚下向士兵们传授刀法,忽有人报“有两个洛阳武林高手来了”。结果郑羽与洛阳好汉刚刚交手,就知对方武功高强,便不再过招,承认对方胜了。这两位洛阳好汉却也谦虚,连连抱拳致谢:“承让了!”双方握手言欢,共同切磋技艺。
 
  这两个洛阳武林高手,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这个情节是否真实呢?记者来到瀍河回族区,在一条胡同内找到了洛阳心意六合拳的第7代传人孙友恒,向他请教。孙友恒今年56岁,习武多年,现有不少徒弟。他说,这几天不断有徒弟打电话问起这件事,实事求是地说,电视剧中的这个情节是不真实的。
 
  原来,这两位洛阳高手“军中比武”的故事是有的,但发生地不在长城喜峰口,而是在抗战初期的洛阳城。当时杨虎城将军麾下的国民党88师驻扎在洛阳。该师师长为了提高士兵的格斗能力,想在洛阳民间找一位拳师训练士兵。可是,洛阳拳师深藏不露,于是师长下令在洛阳城中摆下擂台,由国术馆的王教练发起挑战。
 
  武术界的潜规则是:如果外人来到一地摆擂,当地无人应战,就是当地武术界的耻辱。于是,不断有人前来应战。可是擂台摆了6天,上台打擂的十几个人全都败下阵来。
 
  台下观擂的人群中,站着洛阳心意六合拳第5代传人马梦乐。看到第7天,他问随行的众徒弟:“你们看出来什么门道了?”徒弟孙顺福说:“他佯用剑尖指路,却用剑蛋(钢球)打人。”马梦乐说:“你看对了,可以上场了。”
 
  孙顺福抓起齐眉棍,“嗖”地一下跳上擂台。王教练一看来人身手敏捷,就知道是高手上来了。他料定再用剑绝难取胜,于是说:“马老师的人来了,我看不要再动兵刃了,免得伤了和气,比比拳吧!”话音未落,一个“双飞脚”已朝着孙顺福脸部踢来。
 
  好一个身手敏捷的孙顺福,他在扔掉齐眉棍的瞬间已经伸出双拳,半路上化作“丹凤朝阳”,一下子便把王教练打翻在地。这一招又快又狠,待观众反应过来,孙顺福已经收了拳,气定神闲地站在台上。台下齐声叫好。师长大为惊喜,说:“我知道洛阳城藏龙卧虎嘛,请好汉到军中为师!”
 
  在征得师傅马梦乐同意后,20岁的孙顺福到88师当了教练,与他同去的还有马梦乐的另一位高徒夏志臣。两人的月工资是每人20块大洋。当下师部成立了武术队,孙、夏二人除了教习拳术外,还要教排长以上的军官练大刀。他俩听说部队即将上前线杀鬼子,就把洛阳心意拳中的36连刀悉数传授给将士。部队开赴前线之前,师长命人在校场竖起多根碗口粗的木头,让士兵用大刀一根挨一根地砍。一刀砍断木头的士兵,被编入突击队打冲锋;砍不断木头或大刀被卡住的,归入大部队编制。结果,士兵大都能闯过这一关,师长大喜,说孙、夏二人还没上战场,就已经为抗战立功了。
 
  原来,电视剧《大刀》中提到的那两位洛阳武林高手,就是孙顺福、夏志臣,他俩是洛阳心意六合拳的第6代传人,这一点孙友恒很清楚,因为孙顺福是他的师傅之一。
 
  心意六合拳是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吗
 
  那么,什么是“心意六合拳”呢?顾名思义就是由心生意,由意化拳,故此拳又名“心意拳”,也称“守洞尘技”。练习的时候,讲究“外三合”和“内三合”。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要互相配合;所谓“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要求心意与拳招力度合一,方可发挥威力。
 
  从实战来看,心意拳攻势凌厉凶悍,下手最狠,专打对方要害部位,一旦被击中,绝无反击可能,所以武林中有“太极奸,八卦滑,最毒不过心意把”的说法。而其中以洛阳心意拳最为凶猛,练得好,往往一招制敌,素有“上打咽喉下撩阴”之说,猛、短、毒、疾、狠,出手不饶人。
 
  洛阳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是清初的马学礼。而他又是跟谁学的呢?这还得从心意拳的起源说起。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第一说心意拳由印度高僧达摩所创。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天竺(今印度)达摩来到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双方话不投机,达摩离梁渡江,来到北魏都城洛阳,然后又到少林寺,面壁9年,悟出心意拳。
 
  这一说法,在武术界引起争议。民国十九年(1930年),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均指出达摩与心意六合拳无关。徐哲东说“达摩首开禅宗,本以静坐证误而不落文字”,他怎么能创立心意拳呢?再者,心意拳取中华传统哲理为基本拳理,本源自周代洛阳的易学,当时诞生的阴阳五行学说,都被融进这一拳术。至于十二形拳中的龙、虎、蛇、马、猴、鸡等形象,本是华夏本土之文化,达摩作为一个外国人,怎能创出此拳?所以心意拳并非来自印度,完全是国货。
 
  第二种说法认为,心意拳是岳飞所创。此说见于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曹氏云:“惟此六合拳者,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东诸冯姬隆峰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经。”
 
  查阅《宋史》365卷《岳飞全传》,洋洋洒洒近万言,记述的都是岳飞的赫赫战功,只在开头一段提到岳飞习武的情况:“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若考证起来,岳飞从军时不过19周岁,以后一直投身于紧张、漫长的戎马生涯,难道他在19岁之前就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心意拳吗?
 
  岳飞的孙子岳珂,是南宋文学家和史学家,官拜户部侍郎,曾编撰《鄂王行实编年》,详记岳飞生平大事;又编《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共58卷,书中连岳飞当年的诗文、表奏、战报都收集了,但均未见有关岳飞创立心意拳的记载。
 
  从诸多史家对岳飞的生平记述来看,他23岁之后,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几乎年年都有战事,常常昼夜不得解甲,数日不能安眠。而创立新拳需有充裕的时间,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
 
  再说岳飞被害后,岳氏家族受到株连。20年后,宋孝宗已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迁葬于杭州栖霞岭下。宋宁宗时又追封其为鄂王,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习武成为风尚,有武艺之人还可以上街“卖艺”,拳术套路已经成为拳师授徒的主要内容,这从《水浒传》中的一些情节均可看出。试想:在频频吹拂的武林风中,岳飞若创立了心意拳,其拳法应和他的英名一样广泛传播,但是,他创立心意拳的事情在练武之人中竟然没有流传,岂不是咄咄怪事?所以岳飞创立心意拳之说不可信。
 
  不少专家认为,这一说法的出现与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有关。这一时期,明灭清立,那些反清复明的志士,就拿民族英雄岳飞保宋抗金的事迹激励后人,说心意拳是岳飞所创,旨在号召人们反清复明,这与当时的民心相符合。
 
  那么,心意拳到底是谁创立的呢?
 
  心意六合拳实际上是山西人姬际可所创
 
  第三种说法,也是正确的说法,心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人,生于公元1602年,其时已是明朝万历年间。他自幼学文,有一定的文化功底,13岁开始习武。清兵入关之后,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清复明念头,决定到少林寺学拳以图大事。他20岁离家直奔少林寺,在翻越中条山时马失前蹄,跌入深涧。他手抓树枝,沿峭壁攀援,死里逃生,终于到达少林寺。姬际可在少林寺学艺10年,颇得少林拳秘法,更善于使用枪矛,有飞马点枪之绝技,人称“神枪”。后来,少林寺住持请他做了师傅,向僧人传授武功。是时清军南下,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姬际可素敬岳飞精忠报国,即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与各路豪杰协商反清大计。不料事情败露,清廷派亲信入寺,他险遭不测,离寺出游,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再辗转到了峨眉山,后入汉中,翻越秦岭,最后上了终南山。他创立新拳的想法,就是在亡命江湖时产生的。他在《姬际可自述》中说:“彼时因落魄江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
 
  其实,他的这种“遁世之心”,并非隐居无为,而是潜心练拳的意思。姬际可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能直接从事反清斗争,便创拳立门户,收徒传技艺。为了赢得人心,扩大宣传,他心生一计,说自己在终南山得到了岳飞的《六合拳经》。《姬际可自述》中云:“老朽备受艰辛,真乃言莫可喻。只身宿古刹,四壁肃然,单将东配殿修葺以避风雪,深夜为猛兽咆哮所惊,难以就寝。一夜掣剑,逐兽返归,偶见西配殿内隐隐有光。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入。仔细辨别,更为可疑,顿生好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出点点微光。纵身一跳,跨上横陀,竟见承尘之上有一柄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知其人。再启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合拳经》,其中五行变化灾害之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之奥妙,武技之精华尽集于此。老朽感焉,悉心研习其精义,十易寒暑,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合拳。”
 
  细看这段文字,遣词造句痕迹明显,字里行间可见他良苦用心:一方面,他以岳飞为榜样来勉励自己,砥砺反清复明之志;另一方面,他将自己所创之拳托于岳飞拳经,以示拳术有出处,使后学者珍惜此拳。
 
  值得注意的是,姬际可依托《六合拳经》,“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并将此拳命名为“心意六合拳”,可见心意拳确为姬际可始创。据《武林》杂志记载: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属于北派,主要在山西、河北一带流传。清代乾隆年间,洛阳人马学礼从姬氏传人(曹继武或南山郑氏,待考证)处学到心意拳,回到洛阳后创立心意拳南派,出手更快、更狠,而且套路多,新创“百花点将”、“白蛇吐信”等拳法,使南派拳法在河南各地发扬光大,进而在上海、安徽、陕西、湖北等地流传,最远传至日本。
 
  洛阳心意拳南派收徒非常严格,开始时不传汉人,只在回民中传承,轻易不示人,以至于日本武林认为此拳早已失传。1990年7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全日本中国武术协会会长松田隆智,带领日本《武术》杂志的编辑、记者,专程赴洛阳探求,结果发现此拳在洛阳仍有传人。惊喜之中,他们拜见了洛阳心意六合拳第7代传人马世贤、孙友恒,宾主以武会友,相谈甚洽。马、孙二人展示了“百花点将”绝技,松田隆智连连叫好,说:“洛阳心意拳古老朴实,凶猛剽悍,这种武功我从没见过,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实战拳法。”
 
  孙友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探究洛阳心意拳,还得追本溯源,因为这一切都来自洛阳心意拳开山祖师马学礼。下一篇,咱就说说洛阳心意拳鼻祖马学礼和他的传人。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