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少林 > 少林文化

少林武术所孕育的禅宗文化

2015-08-02 15:58:19  来源:

 

行正.jpg

少林功夫.jpg

   一、少林武术与禅宗的渊源

 
  1。少林寺与少林武术
 
  我们说少林武术、少林功夫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武术文化形态。少林武术是孕育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外来宗教文化精髓,容中华武术百家之长,而形成的既具有强身健体、技击防御的实用性特征,又蕴含深邃的宗教文化内涵的武术文化形态。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在我国河南省登封市少室山五乳峰脚下的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名,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称,而少林功夫、少林武术更是享誉全球。少林寺既是佛教圣地,也是禅宗祖庭,蕴含丰富的佛教文化与禅宗智慧,少林寺以及少林武术是中印文化交融的完美产物。它由最开始的修身养性、保护寺院发展到保家卫国、除暴安良。从肢体的健身活动逐步演变为最具中华武术精髓的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少林寺香火不绝、绵延千年,少林功夫博大精深,深受世界人民的追捧。
 
  2。少林武术与禅宗
 
  禅宗是我国独立发展而成的汉传佛教流派,是在我国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它的创始人是菩提达摩祖师,六祖慧能法师时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而后逐渐成为汉传佛教最主要的一支,是汉传佛教的象征和主流。我们知道印度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佛教在最初传入我国时由于它的教义深奥难懂,并没有快速兴盛起来。佛教要想在中国得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符合中国文化传承,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佛教革新的历史意义在于孕育出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早在禅宗诞生于中国土壤之时,武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历程。但是,武术、少林寺和禅宗的有机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从而使得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尤其是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结合更为明确突出。很多少林僧人以及武术修行者在习武修行的过程中,接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对原有武术进行改造,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雏形。此后,少林僧人在习武修心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各种武术精华,结合禅宗的思想,使少林武术渐成体系,少林功夫逐渐发扬光大。
 
  二、少林武术“禅武合一”的内涵
 
  1。“禅武合一”的特点
 
  “不立文字”一直是禅宗最大的特点,为的是摆脱佛经深奥难懂的高深教义,依靠的是修行者的慧根和觉悟。它不拘教义理论的框架,不受文字思想的束缚,反而更能使修行者超越自身,达到空明的境界。它倡导“契悟心性”、“见性成佛”等修性方法,强调通过意念、身心的调整,从而达到凝心、专注的修炼境界,以此了无杂念,完善内心世界,益智修德,它没有明确的修行要求,不对修行者施加束缚。少林武术亦是如此,它要求习武者超越武术套路和招式之外,浑然忘我,在习武的过程中摆脱一切杂念束缚,陶醉于习武的妙趣之中。少林武术的习武过程实际上也是参禅的过程,禅是意、念、心;武是形、体、身,禅与武,武与禅,它们互为修炼。“禅武合一”的特点:(1)少林武术讲求的是“禅”而不是“武”,少林武术注重“禅武合一”、“禅武归一”,是禅意与武术的糅合。(2)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禅宗圣地,禅与武统一于少林武术之中,文与武的和谐统一是少林武术的特点。(3)少林寺僧人习武的过程也是参禅觉悟的过程,少林寺僧人的修行过程是习武与参禅的一体化过程。
 
  2。?修心的“禅武合一”
 
  少林寺僧人在日常习武过程中,经常反复地习练武术的套路和动作,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既增长武功又修养身心,逐渐觉悟到少林武术的真谛。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禅武归一”、“以武来悟禅,以武来参禅”,这些都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文化形态的独特之处。以禅导拳,以禅导武,其目的在于通过参禅来修炼武僧们的心意,让他们习武而不唯武,不争强好胜。习武的目的和参禅一样,是为超越和完善自我,在习武中参禅,在参禅中觉悟,以达到“无胜败心”的空明境界。禅宗讲求不外求佛、自证我心,在禅宗与少林武术相互糅合的过程中,禅宗的思想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少林武僧的日常习武之中,清静、静心就是修行的目的,修心觉悟是习武参禅的终极目标。从某种方面说,习武是参禅顿悟的一种方式途径,修禅、参禅才是习武的灵魂。对少林僧人来说,佛陀的境界就是自心澄明的境界,而参禅习武的过程就是自心澄明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消解戒规、理论的束缚,剔除道德的桎梏,从而到达禅宗那种淡泊、无争的超然境地。
 
  3。修身的“禅武合一”
 
  少林武术一开始目的主要是保护寺院、抵御袭击以及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这些最原始的目的不同于禅宗参禅顿悟的价值追求。但是在少林武术与禅宗的不断融合过程中,逐渐的开始协调化了,这两个现象的有机结合,就是修身、养生。少林僧人的打坐参禅,其目的在于,见性成佛、转识成智、明心见性。打坐主要是为了去除杂念、万念归一,从而达到健身、健心,延年益寿的目的。但是,修禅的僧人们太久时间的打坐,对身体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太久的时间保持不动,容易导致机体的衰退,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在打坐之外需要有一定的肢体运动,从而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恢复和提高身体的抗免疫力;同时,习武的武僧,在习武之外也需要参禅打坐来静心、养心,从而恢复身体疲劳,缓解压力,以致渐修顿悟、传识成智。因此,只有在少林寺这个环境下,在少林寺这个佛教圣地和禅宗祖庭中,参禅打坐和习武修行这两个相背离的文化现象才能并行不悖、和谐交融。在少林寺存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独特的包容性和稳定延续性,这些政治文化地位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少林武术得以发展至今的重要保障。少林武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发展壮大,广泛吸取禅宗的修身养性的思想精髓,禅宗文化与少林武术的融合,使少林武术成为区别与其他武术文化形态的特殊武术系统。同时,与禅宗紧相融合的少林武术,是肌体劳与逸的有机结合,武术的极动和禅宗参禅打坐的极静,充分调动了肌体的调节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说少林武术在养生修身方面实现了“禅武合一”的完美结合
 
  4。练功的“禅武合一”
 
  我们都知道“禅武合一”是少林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对于少林武术而言,习武就是修行,习练武术之道就是佛道,禅宗修行的原则贯穿与少林武僧习练武术的始终。禅宗的思想实际上指导了少林武术的习练,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少林武术就是修身养性的禅修。禅宗是隶属于佛教的,禅宗在汉传佛教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修禅主要是打坐、参禅、观禅的静修。少林武术与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少林僧人深受禅宗的熏染,他们在习武过程中,不再把武术认为是肢体的简单运动,不单纯是拳脚功夫的增长。他们在习练少林武术时是带着禅修之心的习武,如果纯粹在练武而不修禅,这样的练武不称之为练武。此外,少林武僧不单单只是练功,他们也要打坐参禅,诵念佛经,参禅是一个转识成智、逐渐顿悟的过程。武僧们把习武作为参禅的目的,参禅贯穿于习武过程之中,他们实际是以习武的形式来修禅的,在习武中来顿悟修行。
 
  此外,还有更深一个层次的修禅,在这个层次的参禅顿悟中,武僧们把习武当成是修禅的一个凭借和手段,在逐渐提高心智、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超越武术套路,从而实现转识成智的空明境界。武僧们通过习武来达到以武修禅的目的,虽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参禅顿悟,但其实质是一样的,这种境地是武术与参禅顿悟的完美融合。总之,少林武术与禅修已经统一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少林功夫讲求的是禅而不是拳,“禅武合一”、“禅武归一”是少林武术的精髓。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