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襄城县心意六合拳
2015-09-07 17:30:29 来源:武术河南
流传于襄城县的心意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为:古朴简洁、凶狠毒辣、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襄城县心意拳创始于明末清初,首创人是山西蒲州尊村人姬际可(又名姬龙峰)。姬际可曾任明朝总兵,精于枪术,有万夫不当之勇。因世乱朝昏,他弃职归农,后离家访道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学岳武穆拳术。他参悟阴阳、五行、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吸收鹰、熊等凶猛强悍野兽原始搏杀的技术,集而成之,名曰“心意六合拳”。
姬际可晚年回归故里,教授子孙。清康熙末年,河南洛阳查拳高手、回族人马学礼慕姬际可之名,访师于山西蒲州尊村。他恐不能得其真传,装哑巴为佣于姬家3年,偷学其技。后姬际可发现,感其心诚,正式收其为徒,遂将平生所学悉心授予马学礼。马学礼终成河南心意六合拳鼻祖。
马学礼千里寻师,深感学拳不易,晚年将心意六合拳定为回族护教看家绝技,融回族五大功修于其中,严加保密,并立下规矩:忤逆不孝者不传,贪财如命者不传,逞能欺人者不传,酒色之徒不传。同时,他还规定,传回(族)不传汉(族),宁可失传,也不滥传。由于马学礼择徒极严,只传子侄及内亲,得其真传者仅洛阳人马兴、马三元,南阳人张志诚。因此,河南派心意拳形成了洛阳和南阳两大流派。
清乾隆年间,张志诚传河南郏县三郎庙人李祯,李桢晚年又传其外甥、襄城县城关石羊街人姚仁山(襄城县石羊街清真寺的古碑有记载)、郏县人张聚等。姚仁山受回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严守门规,仅传其子姚道三、外甥马伦。姚仁山70多岁时,又传好友之子鲁水聚。
襄县心意拳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传播至今,由于受地域、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传授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县域内城关附近,传授的对象,也仅在家族内部秘密传授,因此,该拳更好的保存了心意六合拳的原生态,更好地继承和保持了原创心意拳的格杀本能和古朴拳术风格的特点。因其拳法、拳式和当前流传的心意拳有很大不同之处,被武林界称为中国心意拳的活化石。
清光绪年间,历来有尚武之风的襄城县迎来了心意拳发展的鼎盛时期。全面继承襄城县心意拳衣钵的鲁水聚一破过去心意拳“传回不传汉”的保守观念,晚年在襄城县广收门徒,然得其真传者依然以回族人居多。其入室弟子吕英林、曹五妮、王文俊、薛铁头、龚铁旺、宋朝栋等皆是远近闻名的武林人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并形成了心意拳襄城县流派。
襄城县心意拳“快速勇猛”、“拳式紧凑”、“硬打硬进”,具有惊人的杀伤力,故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之说。现在,襄城县心意六合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吕英林的弟子姚国堂、杜长坤、郭东山等。'
襄县心意拳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兵法等为基础,参照自然界中龙、虎、熊、猴、马、燕、雀、鹞、鹰、鸡、猫、蛇(其他心意拳流派称为十大形)十二种凶猛强悍的动物的灵性与本能,像其形,取其意,立法为拳。
襄县心意拳基本拳法大致有三大块组成。一是基本功:主要有溜鸡腿、鸡踩步、熊出洞(桩功)等;二是基本拳法:主要有十字把、四把拳、十二象(又称全锤、百花点将,仅见洛阳心意拳有传,其他流派多已失传)十三拳、以及两胯、四膀、四肘、四膝、四扑、四手、六炮、八把等单盘功;三是器械套路:主要有六枪、七枪、大枪、十三枪、三十六风魔枪、春秋大刀、六合刀、三十六鸾刀以及连剑(一棍齐眉、一棍齐胸、以铁链连接,是襄县心意拳独有兵器)等。
2011年,襄城县心意六合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