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
2015-08-04 17:29:39 来源:武术河南
在当今世界上,少林寺已经是一个为很多人所熟悉的名字,其影响不断传向五洲四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多数人知道少林寺,自然与少林功夫有关。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武术传说,各式各样少林武术人物的事迹和故事,使少林寺成为卧虎藏龙、神奇莫测的武林圣地。正因为如此,也使它蒙上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有时真让人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少林寺影响的日益扩大,它巨大的吸引力和不断焕发出来的奇光异彩,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佛教寺院所特有的文化含载,实际成为一个蕴量丰富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少林文化现象”。今天,少林寺不仅吸引了与日俱增的旅游者、朝拜者和习武者,而且也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学者的目光。不少学者正在深入地观察与思考着“少林文化”,所有与少林寺有关的问题,都有人涉足其间,从不同角度从事史料挖掘、整理和专题研究。有人专注于“武文化”的研究,有人从“禅文化”角度研究。学术领域在逐步拓展,见仁见智,各有高论。可以说,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具有独立系统的“少林武学”。
当然,正如考古学家温玉成先生曾指出的,当前对少林寺的研究,整体的基础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学术水平也有待提高。但我们相信,有了国内外多学科学者的积极参与,研究队伍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科研水平也会逐步有所提高。2003年3月,在少林寺永信方丈倡导下,经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召开了“少林功夫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在少林寺历史上是第一次,有发端创始之功,也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我想,这是少林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对建立一支少林历史文化的科研队伍,对推动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
少林文化的本源是佛教,它是一种宗教文化,这不成问题。但在中华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名寺古刹中,像少林寺这样以武艺传名天下历久不衰的,似乎仅此一例。我国早期的佛寺,拥有武装并鼓励僧徒习武的并不少见,魏晋之际尤其如此,不仅史书不乏记载,就连敦煌壁画中也有僧徒习武的图画,这是真实情况的写照。经过隋末农民战争以后,这种情况便逐渐减少,至少不再是个常见现象。宋金之际五台山武名很盛,曾拥有相当规模的僧兵,出了几位爱国武僧。这就是杨五郎、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的历史背景。五台山的武名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应当说已经与隋唐以前的寺院武装不尽相同了。延至明代,天下以武艺享名者只剩了少林、五台、伏牛三寺,其中以少林名声最著,也确有史迹可考。五台、伏牛则仅存其名而已。悠久的武艺传统给少林带来巨大的名声,武艺是少林文化结构中主要的闪光点,这自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以为少林之名所以久盛不衰,终于酿成今天举世瞩目的少林文化现象,不是只靠了武术。或者说,武术是少林文化的精粹所在,但并不是少林文化的全部。我以为少林文化建立在浑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基础上,它的发生与发展,都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特点。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单凭武艺,恐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上面讲到,五台山也曾经以僧兵和武术享名,以佛教渊源之深,武术影响之大,都不在少林以下,为什么后来并没有形成如同少林武术这样的名声和影响呢?足见少林武术只是少林文化的标志和亮点而已,少林文化的形成和它的内涵,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以我的肤浅认识,少林寺与少林文化,特别是它的武术文化,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为基点的一种文化融合体。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无疑是一个高见卓识,启人深思。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吸纳新的文化因素,经过融合,产生新的文化成果。总之,才能不断增强文化生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格调。没有交流或交流过于单一窄小,长时期封闭而自以为是,任何优秀的文化都会萎缩,以至走向衰亡。少林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多元文化冲撞交融的产物。在以后的存在与发展中,交流,广泛而多向的交流,使它不断获得生命之源,使它的武术获得不断创新的因素和内力。正是在这样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丰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少林文化。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