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吟—中原武术文化
2015-08-04 17:34:28 来源:武术河南
中国武术,古称“拳勇”、“技击”,民国时又叫“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既不同于那种张扬自我、崇尚刚猛的欧美拳击,又不同于极具岛国文化特色的日本空手道,也不同于带有浓烈热带丛林气息的泰拳。中国武术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均极为复杂。由于历史与民族的原因,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地风俗民情也颇有差异,于是很早就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较小的文化区,如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关陇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巴蜀文化区、闽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以及后起的京派文化区和海派文化区,等等,它们无不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实际上就是由这些地域文化融汇而成的。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必然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武术又基本上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其生命力深藏于社会下层百姓之中,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又是最浓郁的,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大概只有两汉时期佛法的传入是仅有的一个例外)。中国武术的所有流派,都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先后形成了七个地域性的大拳系。在每一个大拳系中,又以某一拳种为中心,衍分出若干个自成体系的拳派。这七大拳系是:
一、少林拳系,以中原文化为底蕴,以黄河下游的豫、鲁、冀三省为中心;
二、武当拳系,以荆楚文化为底蕴,以湖北、江苏、四川为中心;
三、峨眉拳系,以巴蜀文化为底蕴,以四川为中心;
四、南拳拳系,以闽南文化和岭南文化为底蕴,以福建、广东为中心;
五、形意拳系,以三晋文化和燕赵文化、中原文化为底蕴,以山西、河北、河南为中心;
六、太极拳系,以中原文化为底蕴,以河南、北京为中心;
七、八卦拳系,以京派文化为底蕴,以北京为中心。
其中,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拳系都以名山、名寺、名道观为依托,形成较早,而形意、太极、八卦三大拳系形成较晚,且最早流行于北方。人们习惯上把武当、形意、太极、八卦称为内家四大拳派。
少林拳系
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名驰中外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中部,气势雄浑磅礴,被推为五岳之首,为历代帝王祭天封禅之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嵩山有着特殊的地位。据史料记载,黄帝、尧、舜均曾巡狩嵩山,鲧和禹也都曾在嵩山一带活动,夏王朝就兴起在这里。嵩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原文化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的记载(《汉书?刑法志》)。“魏惠”是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的年号,当时魏国的国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汉初年,河南又先后出现过几位名垂青史的大侠,像洛阳的剧孟、陈地的周庸、梁地的韩无辟、阳翟的薛史、颍川的韩孺、轵地的郭解等等,虽屡遭官府杀戮,而游侠之风不止。史称中原多任侠之风,洵非虚言。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