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河南广角 > 中原武学

中原行吟—中原武术文化

2015-08-04 17:34:28  来源:武术河南
 
  形意拳虽属内家拳派,但素以骠悍雄劲、勇猛快速著称。其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迥然有别。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硬进。形意拳极重视胆气,拳经云:“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又云:“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面前来手如不见,胸前来肘若无闻”,“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
 
  然而,形意拳毕竟是内家拳,它的拳法理论依然与道家思想有关,与武当、太极、八卦诸拳种同出一源,而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武学的三大境界,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首次厘清了武术功力的层次差别,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武术的理论宝库。而以上三大境界的名称,都是形意前辈从道家“内丹派”那里借来的。
 
  炼精化气又叫“易骨”,是形意拳的第一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明劲,即示形于外的刚猛之劲,同时还要打通任督二脉,完成小周天功。炼气化神又叫“易筋”,是形意拳的第二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暗劲,即刚中含柔的劲,同时还要打通奇经八脉,完成大周天功,使气血贯通周身。炼神还虚是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又叫“易髓”,目的在于练出化劲,也就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刚柔相济,即所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拳经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就是指化劲而言。这才是武学的极致。
 
  形意拳是一种比较简约的拳法,没有任何花架子,也很少有跳跃动作。它的主要拳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都是单练式,一左一右,反复演练,简朴实用,毫无华丽气息,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但是,由于习拳者每天都要将这些简单的动作重复数十次乃至上百次,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可达数万次之多,所以一旦与人交手,在速度、力量、准确性诸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地步。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同时又讲究以快打慢,以刚摧柔,鲜明地体现了近二百年来中国武术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因此能够在诸大拳系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到了清末,形意拳系以晋、冀、豫三省为中心正式形成,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全国七大拳系之列。
 
  目前,形意拳系已经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并远传海外。在美国传播河南派形意的是于化龙(周口人)及其弟子徐谷鸣,而河北派形意所传更广。个中原因,除了形意拳动作简约、适于实战等因素外,还与该拳系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大有关系。从王自(子)诚、戴龙邦起,历代高手大都有拳论传世,于拳理、拳法的研究步步深入,时有创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武学体系。由此可见,形意拳系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苌家拳
 
  作为少林、太极两大拳系的发源地,中原不仅以其丰厚的武术资源,对全国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同时又以其博大的胸怀,对其他地域的武术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和吸纳融汇能力。苌家拳就是一个例证。
 
  苌家拳为清乾隆时人苌乃周(1724—1783年)所创,流行于荥阳、巩义、新密、开封、安阳等地。
 
  苌乃周,字洛臣,汜水(今属荥阳)苌村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苌乃周是岁贡生,但自幼即痴迷武术,读书之暇,惟以练武为乐,虽屡遭兄长训诫,而痴情不减。初无师承,后遇蜀人梁道,与谈技击诸术,师之,得悟阴阳相生、刚柔相济之理,武功大进。明末时,又有虎牢关人张八以武功驰名。相传张八刀枪剑戟,无不精通。其神拳二十九势,世无敌者,时称“神手张八”。苌乃周私淑张八,尽得其术,并得到洛阳人闫圣道指点,颇有进益。闫圣道乃少林派传人,精罗汉拳法。苌乃周又拜唐村李鹤林为师,研习千载寺太极拳,并曾造访温县陈家沟,为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夏所败,二人遂定交,苌乃周从陈继夏学得太极内劲,同时将自己创编的子午鸳鸯钺套路传给陈继夏。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