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河南广角 > 中原武学

中原行吟—中原武术文化

2015-08-04 17:34:28  来源:武术河南
 
  经有清一代二百余年研练浸润,陈氏太极拳日臻成熟完美,形成了独立而完善的拳理拳法体系,自成一格,名扬天下,为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太极拳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史上一次了不起的革命。它把技击与导引吐纳之术合二而一,以意念为指导,以经络为基础,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使中国武术步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是一种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拳术,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这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与唐村李氏广收弟子不同,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太极拳只在陈氏族人中代代相传,人称“陈氏太极拳”。大概直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才逐渐外传,并以北京为中心,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迅速流布全国。
 
  如果说直到清朝中期之时,太极拳还只是一个拳种的话,那么到了清末民初,杨、武、孙、吴各成一派,成了五花竞放之势,大名鼎鼎的太极拳系才算真正形成。它是中国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但恐怕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成为中国诸大拳系中最富于活力的一支。
 
  自明初以来,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一直是耕读传家,保持着文武兼修的优良传统,不仅历代均有技击高手,而且也出现了杰出的技击理论家。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其他四支太极拳。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居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也较少保守性,显得襟怀坦荡,血肉丰满,平易实在,不喜吹牛。
 
  文化优势,大概就是太极拳的活力所在吧?
 
  河南形意拳
 
  如果说太极拳以轻灵圆活的风格在内家拳中独领风骚的话,那么形意拳则以其硬打硬进、电闪雷鸣般的风格在内家拳中别树一帜。形意拳又叫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合称内家四大拳派。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之际,创始人是姬际可。旧时有人说形意拳为达摩所创,或说为岳飞所创,均为附会之辞。
 
  姬际可字龙峰,祖籍山西洪洞,明初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记载,姬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
 
  姬际可生活在明末清初,遭逢乱世。相传他早年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他考虑到眼下正逢乱世,尚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潜心钻研,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形意拳,在里中教授子弟,人称“际可拳”。
 
  姬际可的首传弟子,除了他的六个儿子以外,还有一位“南山郑氏”。南山郑氏再传安徽贵池人曹曰玮(字继武)。曹曰玮系康熙甲戌科(1694年)武状元,官至陕西兴汉镇总兵,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卒于任。曹曰玮传新安人王自诚,王自诚又传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及河南洛阳人马学礼。
 
  戴氏乃祁县首富,其产业素有“一座南山半座城”之称。戴龙邦回山西原籍后,传其子文英、文雄,于是形意拳又回传山西,形成山西一派。
 
  戴文雄传直隶(今河北省)深县人李洛能(商人,名飞羽,1803─1888年)。李洛能晚年回直隶原籍,传授弟子较多,由此形成河北一派。
 
  马学礼是回民,祖居洛阳东北邙山脚下的马坡村。因为儿子不爱习武,马学礼就把技艺传给外甥马兴(1754─1844年)、马三元,以及南阳人张志诚,由此形成河南一派。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