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河南广角 > 中原武学

中原武学系统——回族系统(一)

2016-04-25 15:28:09  来源:中原文化大典

 

河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河南省内共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28·5万,其中,回民为105万人,回民人数仅次于宁夏、甘肃,居全国第三位。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奉《古兰经》为经典。伊斯兰教源于阿拉伯半岛,为7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传人中国,并迅速传人中原。最早传人中原的伊斯兰教派为 “格底目”派,人称 "老教"

    元朝时,元军西征,大批中亚穆斯林被签发到中国,成为编民,其中一郡分被分派到开封一带屯田,文献中称为 “回回”。明清两代,又不断有外地回民迁入,中原的回民人数逐渐增多。晚清时,伊赫瓦尼派创建于甘肃河州 (今临夏),不久亦传人中原,人称 "新教"

     中原回民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即就中原的广阔地域而言,回民分布比较分散,而就具体的市县乡镇而言,回民的分布又相对集中,形成了若干个聚居点。在其聚居区域内,回民都建有清真寺 (礼拜寺),作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历史上,中原回民的老教和新教一直和睦相处。

    回民有习武的传统,其所练武功多系族内世代相传,以心意六合拳、汤瓶七势、弹腿、查拳为主。此外,少林拳、太极拳在回民中也很普及。

    本文所言之“回族武学系统”,主要指回族内部世代演练的武技,包括心意六合拳、汤瓶七势、弹腿、查拳诸拳派,其总体特点是注重实战,风格威猛,动静分明,刚柔相济。由于长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接受汉民族儒释道三教互补思想的影响,回族武术也吸收了中原武术中的一些精华,如心意六合拳就重视导引吐纳之术,强调站桩功,认为"心定身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加强内功训练;弹腿、查拳的风格亦与少林拳相近,其拳势身法颇有与少林拳相通之处。同时,也有不少汉民从回民拳师处学得弹腿、查拳诸艺,心意六合拳在汉民中亦有流传。

心意六合拳为洛阳马学礼 (1714-1790)所传,其后衍化为洛阳、南阳两支。直至清朝末年,心意六合拳还大抵只在河南境内流传。汤瓶七势又称“汤瓶拳”。或"七势拳",回民甚秘其技,向不外传。关于该拳的源起与传播,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由清代朱仙镇穆、郑两姓传出,一说是由清末周口袁凤仪传出。光绪二十七年(1901),淮阳拳师穆歧太在当地传授七势拳。民国初年,河南郭文治将该拳传人上海。说明至迟到清末民初,七势拳在河南回中己有较广泛的流传。也有人认为,七势拳的命名与伊斯兰教派有关。清康熙初年,嘎德林耶 (或译作 "嘎迪忍耶")教派由中东传人中国西北,其后衍化出若干支派,其中一文为七门门宦,创建于清末,其活动中心在甘肃的同心、固原 (今均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七门",又称 "齐门"。为铭记先圣遗训,故将该拳命名为 "七势拳",亦名 "七士齐势"。但七势拳的出现似早于清末,应与七门门宦无关。其七势为劈势、抹手势、旱船游势、辘轳转势、兽头势、夜行犁势、插花势,讲究明三节,齐四梢,闭五门,观六路,听八方;步法多走直线,器械多打四门,身法吞吐伸缩,架势偏低,重视下盘功夫。至于弹腿、查拳两个拳派,则是于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百余年间,通过多种渠道,先后由河北、山东传人河南,并以开封、沈丘、安阳为中心,逐渐传布全省。如清光绪初年,山东济宁人张占鳖 (18261916)来安阳,在安阳西大街丝坊当缫丝师傅,后在安阳传授弹腿、查拳及梅花拳、二郎炮诸艺,传高玉清、马士元、石云章、杨清山、崔生、王斌、王志等人。光绪中,张占蟹南下,先后在郑州、南京、上海等地当镖师。民国初年,张以年迈返安阳。1916年,卒于安阳东南营,享年90岁。

    此外,还有一些拳法恐源于西北地区,后辗转传人中原,如西凉掌 (又名 “阴阳掌”)。该套拳法快速多变,实战性甚强,多有擒拿动作,在回汉两族中都有流传。又如西凉鞭,系一长杆,末端缀一长鞭,鞭梢又缀一钢质镖头,全长近四米,似由放羊鞭衍化而出,而将流行于西北的"鞭杆"与中原的软鞭、绳镖结合起来,遂演化成此种奇门兵器。心意六合拳的南阳一系中有一路西凉鞭技法,共108势,为周口杨殿卿 (?-1942)所传,仅在杨氏后裔中流传,心意六合拳的其他派系中似无此技。

     中原回族拳术的传播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传播依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依托拳场,二是依托家传,三是依托清真寺。                                                            

     回民的拳场又称 "学屋",多设在较宽敞的宅院,其中有不少是拳师自己的宅院,也有选择一处旷野平地设场的,每日早晚两次集中练拳。由于习武者水乎参差不齐,由拳师分别施教,初习者以练基本功为主,从学较久者可练各种套路。这种拳场与汉民的拳场并无什么区别。

    "家传"系指回民武术世家的武功传承。自清代以来,中原回族中曾出现过一些以武功传世的著名家族。这些家族武功较高,往往是某个拳派的领军人物,同时义大部拥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多重优势,并由于世代的优势积累,而成为当地的望族,脐身于士绅阶层。

    在中原回族武术世家中,最着名的当数洛阳马氏。

    洛阳马氏之武技,始于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邙山脚下马坡村人。他从新安王自诚学得心意六合拳后,因儿子性不近武,遂将技艺传给外甥马兴 (17541844)。马兴祖居洛阳塔湾,乃文武全才,曾任四品武职。马兴对舅父所传拳法予以改造发展,并创编一些新套路,传儿子马梅虎 (1804-1924)。从马学礼至马梅虎,这三代人的时间跨度长达两个世纪。经此三代人百余年浸润钻研,河南心意六合拳始完全自成体系,洛阳马氏亦因此而名垂青史。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