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河南广角 > 中原武学

中原武学系统——回族系统(二)

2016-04-25 15:31:18  来源:

 

心意六合拳南阳一系的著名世家是镇平水氏

    镇平水氏祖居镇平水沟,世代行医习武,在当地甚有名望。至水观兰 (18181900),从张聚学得心意六合拳。水观兰本人是阿阿訇,以行医为生,医术高明,兼以武技超群,声名鹊起。水观兰传其子腾龙(1850-?)、应龙 (1856-1944.),其家亦迁居邓州穰东。水应龙传其子剑光,剑光传其子普慈 19202005)。有《水氏家传拳谱》传世。从水观兰至水普慈,共传四代,时间跨度亦近两个世纪。

    洛阳马氏至第三代马梅虎,镇平水氏至第四代水普慈,均能突破只传族人近亲的旧习,广收弟子,马梅虎还破例收了汉民弟子。心意六合拳能在洛阳、南阳两地长盛不衰,马氏、水氏功不可没。

    至于依托清真寺习武,则是中原回族武术的最大特色。

    中原地区清真寺甚多,而多数清真寺都有习武的传统。这一传统源于何时何地,尚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但至迟至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中原地区的清真寺习武已成风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首推沈丘槐店镇清真寺。

    该寺位于沈丘槐店镇东关,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年 (1273),占地十余亩,原名至元寺,人称"老寺"。入清,当地马氏倡议重修,前后历时五十年,于康熙四十二年 (1703)竣工,      当时豫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二座清真寺。

嘉庆十八年 (1813),该清真寺礼请直隶 (今河北省)名师丁吉林来寺传拳。丁吉林乃沧州大吉庄查拳名师石太春的高足,他来沈丘清真寺所传即为查拳和弹腿,后由其弟子郭登轩代师传授。至清末民初,马忠卿、马忠启、马思立三兄弟脱颖而出。1935年前后,马思启、马忠立兄弟二人及其部分弟子先后移居上海,马忠启的弟子王效荣 (19081993)创办 "得胜武术社",另一弟子李树元 (1903-1974)与尚金荣等创办 "豫中国术研究社",马忠启、马思立、郭文治等又在上海药水弄清真寺 (今沪西清真寺)组建了武术队,广收回民弟子,成为在上海传播查拳、弹腿的中坚力量,沈丘查拳由此而名声大振。其后,沈丘槐店清真寺习武之风相沿不坠,隐然成为豫东回族武术的一个中心。

封是中原回民聚居集中的城市,开封东大寺也成为遐迩闻名的回族武术中心

    东大寺始建于明初。永乐五年 (1407),又敕赐增修。祟帧十五年 (1642),李自成军围开封,黄河决口,开封沦为泽国,该寺被毁。入清,从顺治十二年 (1655)到康熙二十八年 (1689)间,又陆续重建。至道光二十一年 (1841),黄河再次决口,开封城内积水深达丈余,全城浸泡达八个月之久,东大寺遭严重损毁。道光二十六年 (1846),东大寺得以全面修葺,恢复旧观。

    东大寺位于开封回民聚居区的中心,附近回民很早就有选送男孩入寺习武的传统,所学以查拳、弹腿为主。寺方还经常邀请各地著名回族拳师来寺传艺。1928年年初,山东冠县查拳名师常振芳 (18981979)及其师兄张锡泰应邀到通许清真寺授拳,开封东大寺亦慕名请二人入寺献艺。其后,常振芳又曾多次来开封东大寺和通许清真寺传拳,所传弟子甚多,张文广、刘振兴等后来俱成名师。民国年间,周口名师尚学礼 (18651939)从上海返豫后,亦曾应邀到东大寺传播心意六合拳。

    清真寺习武与设场教拳、家族习武有所不同。设场教拳,该拳场之维系与否往往取决于拳师丁人。拳师在而拳场存,倘若拳师一旦病老身故,则该拳场亦势难维系,常常是拳师卒而拳场散,故拳场的延续时间相对较短。家族习武的延续时间虽远较某一具体拳场为长,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诸如天灾人祸,时局变化,"家族兴衰,乃至有无后嗣,后嗣天资高下,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迫使家族习武之风戛然中断,无以为继。因此,设场教拳与家族习武两种传授方式,从宏观上考察存在着某种脆弱性,难以为武技的世代传承提供坚实持久的物质依托。

    清真寺习武则不然。在中原地区,清真寺既是附近回民的宗教、文化中心,又是该回民聚居区的武术中心。由清真寺请拳师授拳,附近回民子弟皆可人寺学艺。这样的传授方式,既保证了武术传承的普及性,又保证了武术传承的连续性。同时,清真寺所请多为名师,亦可使清真寺所传武技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当然,清真寺习武也会受到天灾人祸、时局变化的袭扰。有时,清真寺自身也有可能遭遇天灾人祸,如开封东大寺,自明末至晚清,曾因黄河决口而两次被毁,封丘槐店清真寺也曾在明末因战乱而颓败。不过,回民依靠其宗教凝聚力,每每能在寺毁之后及时重建,或于颓败之时予以休憩,从而保持清真寺的数量和建筑规格。相比较中原历史上许多时建时废的佛教寺院,清真寺似显示了更加顽韧的生命力,也更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清真寺时这种特点,无疑为回民习武提供了坚实而持久的物质依托。在中原回族武术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清真寺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历史作用,·是任何个人和家族都无法替代的。

    河南回族的武功水平在清代的武举考试中也有所反映。嘉庆辛未科 (1811),邓州马殿甲(17601849)中武科状元。嘉庆乙丑科 (1805),杞县张万清中武科榜眼 (殿试一甲第二名)。光绪丙子科(1876),西平张忠祥亦中武科榜眼。由于旧志中于武举一项所记甚略,且从不注明中式之人的民族,因此对民族认定带来不少困难。除以上三人外,明清两代河南回民中中式武进士者当为数不少,考中武举、武生者当数量更多。

此外,还应当注意到中原地区回汉两族武术互相交流融会的历史

至清末民初,汉民习弹腿、查拳、心意六合拳,回民习少林拳、太极拳、梅花拳、八卦掌,在中原已不是个别现象。1914年,孙霁虹(18871937)在开封无梁庵创办培英武术学社。孙霁虹是开封人,名凌宇,字霁虹,又字菊晨,以字行。他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拜河南巡抚衙门保镖米全忠为师,习查拳·弹腿、炮拳、内功诸艺。光绪三十年 (1904),又拜仇玉书为师,研习少林拳法,人称 "铁腿孙霁虹"1920年,孙霁虹又与陈家沟名师陈金鳌切磋技艺。1922年,密县张会同慕名来访,孙霁虹从其学得苌氏拳械。因此,孙霁虹在培英武术学社所授,既有少林、太极、苌家、炮拳等源自汉民的武技,又有查拳、弹腿等来自回民的武功。培英武术学社学规严密,注重武德,免收学费,迅速发展到七个学屋,每学屋有2040人不等,先后授徒数百人,培养出一批通晓回汉两族武功的高手,成为民国初年开封最有影响的武术社团。

孙霁虹的培英武术学社,大概就是中原地区回汉两族武术相互交流、和谐共存的缩影吧!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