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武术教育初探
2015-08-01 17:46:00 来源:武术河南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做着它应有的贡献。没有一种科目像体育那样既能掌握知识、满足兴趣、快乐氛围,又有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身健体的作用。2008年的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一时激起了各种体育项目及体育产业化的兴起,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开始逐渐被国内的许多中小学校列为常规的教学任务之一,那么,在现实的武术教学中,体育教师们究竟应该如何破除枯燥、单调而又陈旧的传统教学,去挖掘出一套适合当代青少年的教学方案呢?面对这汹涌而来的“课改”浪潮,体育教师们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全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科学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呢?
1。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体系——与时俱进。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革。而观念上的改革,教师是关键。实施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使教师具有与新“课改”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理性支点。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强调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即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部份来加以看待,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以人为本”的新课改教育理念,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包括三种内涵: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更加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品,而是知识学习的创造者和学习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探究者、主动者。评价学生的进步,不能只看学习成绩,更应把其作为一个进步中的整体,注重其过程成长;在注重其知识掌握的同时,同时要关注其在此成长中养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理解和把握上给予关心和指导。二是把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教师再教育再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素质,不能只停留在师范教育的天地里,而必须大大扩展,建立一种以终身教育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教育新体系。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者,必须蜕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必须逐步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具有研究型的专家学者式的“教育家”转变。三是要加强学校的发展建设,把学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整体。传统的教育观念,学校仅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场所,而在新课程理念中,学校还必须是师生共构校园文化,提高文化层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挖掘本地具有浓厚乡土人情的地方资源及历史积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资源的大舞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自身要发展壮大,只有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才才有了根本保证。
传统的学校武术教学无非是老师教(从基本功到基本动作到基本套路)---学生学---学生练,这里的练也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拳不离手”,虽然武术讲究的是多练,但是我们的对象是中小学学校的学生,他们和传统的习武者不一样,因此,武术教师们在课堂可以采用欢快活泼教学方式,例如:根据音乐和武术的特点及关系,可以利用音乐来辅助武术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可以采用下列的方法巧妙地运用音乐来辅助。
1。1根据不同类型拳种的特点选用不同音乐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总的来说,从练习的外在形式和发力的方法上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比如说,太极拳的轻柔舒缓,少林拳的威猛刚勇,分别代表着它们的不同特点,那么在音乐的选配上就要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习者随着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将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太极拳动作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出太极拳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技术特色,使音乐与武术的动作和风格融为一体。
1。2根据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选配音乐
武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攻防技击性,主要表现形式是武术的具体动作,其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节奏使武术的风格特征得以显现。在武术教学中如果配以音乐,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武术的内涵和神韵。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武术的劲力特点,可以选用一些节奏感特别强烈的音乐,配合动作的发力特点,使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不妨选用一些常见的影视配乐来诱导和启发他们练习。特别是武术中富有顿挫的动作对节奏的影响特别强烈,音乐的影响也同样明显。通过对音乐的合理选用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动作在什么地方该“顿”,在什么地方该“挫”,以加强动作的节奏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真正含义,感到自己处在一种攻防格斗、技击搏杀的意境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武术。
1。3在器械和对练教学中利用夸张的音乐
在对练中由于要发生身体接触,而接触的时机和接触时发力的大小不好确定,如果单纯讲解不容易说清楚,而利用音乐来模拟和暗示,这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音乐的长短、强弱、快慢、停顿的变化结合动作的变化,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真正的意义上来学习武术。同理,在器械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影视武侠片中的音效来渲染练习的气氛,但要适当控制,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反而有碍动作的学习。
除此之外,在武术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多为基本功的练习,某些学生对学习武术目的不够明确,在上课时往往出现厌学,纪律松懈,集体现念淡薄等。因此,教学中除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外,还要制定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如合理地运用评比竞赛法,开展擂台赛等,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和巩固运动技能。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武术影片,或者带领他们参观一些历史纪念馆;或者给他们讲解一些真人真事,总之,武术教师要把武术教学设计的富有趣味性,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武术,自觉学习武术,充分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
“快乐体育”把体育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它的内在乐趣和丰富的情感被视为学习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学生能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调整自己的学习与练身行为;且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并能及时充分的发展,在整个学活动中保持良好情绪,并能不断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与快乐的成功体验。
2。全面了解当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目前中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着老人和父母的宠爱,普遍形成吃苦精神差,意志薄弱,不少孩子还出现了男孩女性化现象,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过高的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心理障碍现象明显增加,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和相容性较差、刻苦精神欠缺、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在过去的武术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看,少部分男生还能跟着老师一起做,大部分学生则在一边观看,使得武术教学只成了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
此外,中学生在对武术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长辈过分宠爱后生,影响了下一代人格的健全发展。意志薄弱,私欲膨胀,高傲自大,不懂礼节在一些学生身上有所体现,不少家长让孩子练习武术,又怕孩子吃苦,使得学习武术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华而不实的表面现象……;家长们的这些行为无一不影响着孩子的思维,使他们从小就对武术产生了一种歪曲的认识,继而使得武术精神逐渐走向另一境地。其次,传统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违”、“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哥们义气卖命”等等,“文革”时武斗、社会上打群架时有发生,青少年打架斗殴和违法犯罪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所有的这些现象和问题阻碍了武德渗透,违背了武术教育的宗旨,影响了武术教学的发展。为此,武术教师们就要不断的在教的过程中明确自己教学的真正的目的,在武术课堂上对学生的一些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指正,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不良心态。
3。教师们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思想品德。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本着“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受教育”的精神,教师们首先自己要学好武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武术教材大纲,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且教练在动作示范时,要力求准确,以保证武术特有的风格。在讲解时吐字要清晰,要把每个动作的作用,功防含义等都讲清楚,这样才不失武术的根基。在教学中要注意提示学生攻击性动作不能随意使用,要进行习武的目的、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练武,要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当然,教练也可根据武术的特点,自己创编教材,不过在选择其它教材和创编时应注意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征。另外,教练还应明确武术教学普及课与提高课的特点、任务、及武术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武术教学计划,系统地,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传授武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国防教育和武德教育。要牢牢抓住搞好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环节,才能不断地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