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拳
2015-09-07 17:34:52 来源:武术河南
黄龙拳又称崆峒拳、崆门拳、青龙拳。据传为黄帝模拟飞禽走兽动作所创。
据说,黄龙拳共有108路。黄龙拳的主要特征为“空中有实,实中有空”,进攻时给对方以攻而无破(没有破绽)、防之不及的感觉,现在主要分布于禹州市浅井镇散驾村、陈垌村、小韩村及苌庄乡的于王沟村。
黄龙拳保存下来的招式主要有“拳脚6路”、“大刀6路”、“铁鞭6路”、“梢子棍6路”、“出山棍6路”、“双刀6路”、“穿枪6路”等,共42路580式。
《禹州志》记载:“崆峒山,亦曰大仙山。轩辕黄帝时,有广成子真人修道于此。”《庄子》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往见之。”《庄子注》亦言:“广成子学道于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世代相传,黄龙拳是轩辕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模拟飞禽走兽动作所创。因世人皆奉黄帝为黄龙,故称其为黄龙拳。
后人纷纷效仿轩辕黄帝在崆峒山习文练武、隐身修行。起初,黄龙拳只有拳法,后来经不断丰富,逐渐成为包含拳、脚、刀、枪、棍、棒、剑、戟等内容的综合性武术,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黄龙拳。
黄龙拳起初不外传,至清代中后期才由逍遥观道人传入民间。上姜庄(今属浅井镇陈垌村)的姜广元潜心练武,喜中武秀才,至今在其故居大门口尚存练武时用的石锁一对。清末民初,匪寇四起,上姜庄以武防匪,在村内先后建起5座炮楼,在楼铧山顶建山寨两座,方圆村庄百姓得以安定。黄龙拳后传至第二代连玉丰、田玉美、张百长,第三代姜金元,第四代姜同乐、田二宽、田喜全,第五代姜思齐、姜军伟、姜富安等。黄龙拳传入民间至今约300年,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禹州市志》记载,习黄龙拳者除常年坚持练武外,还在重大节日和庙会上表演。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禹州境内的武术高手曾会集在城内马号(今禹州市区对山巷北头土产公司院内)进行表演,于王沟村和上姜庄习黄龙拳者都参加了表演。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