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众家所长 创通备武艺
通臂、通背、通备,虽然名称相似,但它们各有千秋。其中,通备拳又称通备武艺,是一个传习众家所长,追求“文通武备”“文武双全”的大型武术流派,该流派的传人,目前仍活跃在我们河洛大地上。
突破门户之见,打出“通备”名号
按照武术家康戈武所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中的记载,“清末,潘文学首先在(河北)盐山、沧县倡导和传播通备拳,其弟子李云标传黄林彪,黄传马凤图,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通备拳体系”。
马凤图1888年出生,河北省沧县人。马凤图出身于回族武术世家,与弟弟马英图皆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宗师。
马凤图自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摔跤等武艺,同时还随舅父吴懋堂和孟村吴世柯习八极拳。12岁那年,马凤图再拜盐山黄林彪为师,在学武的同时兼学中医。
1909年,马凤图到北京求学,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身在乱世的马凤图深刻认同颜元(习斋)“文武缺一非道”的主张,在文、武之道均有造诣。
1910年,马凤图奉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李瑞东、李存义、李书文、叶云表等人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
兼习诸艺的马凤图,为表达“突破一家一派狭隘藩篱”的武学理念,与萧公辅、黄双亭等先生商议后,决定正式打出“通备”名号。
兼习众家所长,熔铸“通备”之理
1912年,马凤图赴东北交流,在沈阳与“奉天三老”(即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流寓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等人义结金兰,相互换艺。马凤图习得翻子、戳脚、螳螂九手等武艺,并将劈挂、八极、六合大枪要法以及通备剑法赠教郝、程等人。
换艺后,马凤图愈加理解“通备”之意,几年后,马凤图又与河南结下缘分。
1920年,马凤图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遭迫害,无奈回家务农,在以耕田为业的同时,练武学医总结武艺。三年后,家乡大旱,马凤图与弟弟一起赴河南投奔冯玉祥。
马凤图晚年潜居西北地区,经过他数十年的传习推广,以“通备劲”为特征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全套拳法,以及奇枪、风磨棍、劈挂刀、剃袍剑、缠海鞭杆等器械套路,已广泛地流行于西北地区。
马凤图一生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四个儿子并称马氏四杰。
保存古典武术技艺,形成“通备武艺”
“严格来说,‘通备’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门派,所以武术界更认可‘通备武艺’这个名字。”洛阳师范学院体育教师、通备武艺第七代传人张金说,他师从马颖达之徒郭乃辉。
张金介绍,“通备”应该算是一个内容宏博、架构严整,汲取各家之长加以整合熔铸后形成的综合性的武学体系。通备武艺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理,保存了大量古典军旅武术技艺,器械方面更是保存了许多古典器械遗珍,诸如双手刀、双手剑、风磨棍、奇枪等。在拳法上主要吸收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四大部类及螳螂、太祖等传统拳法的精粹,以“通备劲”为核心贯通熔铸,形成长短相兼、刚柔互济的大型武术流派。
通备武艺体系完善,师父教学时常倡导因材施教,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拳法。如身形长大迅猛者学劈挂,强健多力者主攻八极,短小精悍者则练翻子,灵活敏捷者多选戳脚。
目前,张金以洛阳师院为阵地,培养了大批学习通备武艺的年轻人才,学生毕业后,又将通备武艺带至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