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河南广角 > 中原武学

中原行吟—中原武术文化

2015-08-04 17:34:28  来源:武术河南
 
  从清江公起,唐村李氏即以崇文尚武为旨,世代相传不替。明清两朝,李氏后人中考取进士、举人、生员功名者不乏其人,同时亦经商、传武,遂成为河内一大望族。至八世祖春茂(1568—1666年),李氏家传武功出现质变,奠定了太极拳的雏形。
 
  李春茂考取生员后,即入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拜博公武道为师,“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相,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李春茂在千载寺太室祠撰写了《无极养生拳论》,从哲学意义上阐发了无极养生拳的原理和功效,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同年,李春茂又撰写了《十三势行功歌》,强调以意领气,气行周身,以腰为轴,屈伸开合,动静相寓,默揆力意,从技术层面阐明了练拳的关窍所在,规定了行拳风格。
 
  在完成了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准备之后,太极拳的出现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则是李春茂的儿子李仲、李信及他们的姑表兄弟陈王廷(字奏廷)。
 
  李仲(1598—1689年),字峰,号仲元,为春茂次子。李信(1606—1644年),字岩,为春茂四子。《李氏家谱》称,李仲、李信与陈王廷在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拜师结义“创拳”,“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在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次把“太极”与拳术联系在一起。其后,陈王廷参加武举考试,考官不公,李仲、李信打抱不平,酿成命案,避居杞县姨母家传拳,李信入叔父李春玉所开粮行主账,而“造赈谣,石粟济危,粮行破”,李信又重返故里,再入千载寺习武。崇祯十三年(1640年),经其堂弟李牟“牵诱”,李仲、李信加入李自成农民军,颇受重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信遭李自成冤杀,李仲远走浙江,投奔三弟李俊,“传拳为生”。
 
  经明末清初的战乱变故,太极拳被迫衍化为两支,即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两支大体呈平行发展态势。
 
  由于唐村李氏的李仲、李信一代及其子侄辈有十人参加过李自成军,曾与清军作战,生死殊异,故清军入关后,唐村李氏的太极拳发展颇受影响。李仲的五个儿子都一度远走浙江。长子李元钦终生以传拳为业,次子李元臣曾在安徽和河南舞阳传拳,四子李元善为武学训导,五子李元明在杭州武林享有盛名。但在唐村,太极拳仍在悄悄发展,至十二世李鹤林(1716—1808年),太极拳又步入更高的武学境界。
 
  李鹤林为贡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鹤林撰写了《太极拳论》和太极拳《打手歌》,精辟阐明了太极拳的练法和技击特点,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经典的拳论文献,至今仍被各派太极拳奉为圭臬。
 
  李鹤林所传弟子众多,除了李氏宗裔外,还有王安民、王霖苍、苌乃周、王宗岳等。其中,王宗岳是山西洪洞县凤凰村人,当时在唐村教书。晚清以来,在武林中广泛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竟与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几乎一字不差,可证前者正是李鹤林的《太极拳论》的传抄本。
 
  李鹤林之后,唐村李氏中名师辈出,如李万清、李载清、李永龄、李永达、李永适、李嘉臻、李嘉际、李嘉忠、李嘉兰、李嘉芳、李振兴等,均为太极高手。直至民国年间,唐村李氏习武之风依然不绝。
 
  再说温县陈家沟一支。
 
  陈王廷(约1600—1680年)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亦为生员。清兵入关后,他投奔在登封玉带山举兵反清的李际遇。顺治元年(1644年),李际遇兵败降清,旋被杀害,陈王廷也归里隐居,直到去世。在这三十多年中,他潜心研究道家典籍《黄庭经》,“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④。在千载寺太极拳的基础上,陈王廷又创编新拳,丰富拳理。
 
  自陈王廷之后,陈氏族人中历代高手辈出,如十世陈汝信、陈所乐,十一世陈大鹍、陈大鹏、陈申如、陈恂如,十二世陈敬柏、陈继夏,十三世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公兆,十四世陈有恒、陈有本、陈长兴,十五世陈耕耘、陈仲甡、陈季甡、陈青萍,十六世陈延平、陈延熙、陈复元、陈垚、陈鑫,十七世陈连科、陈发科、陈春元、陈宝璩、陈子明,等等。其中,陈鑫(1849—1929年)所撰《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太极拳行拳理论,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