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河南武术第一门户网站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公告:大型综合武术文化门户网《武术河南》隆重上线啦!传播河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广大武术挚爱者同行!
首页 > 河南广角 > 中原武学

中原行吟—中原武术文化

2015-08-04 17:34:28  来源:武术河南
 
  近年来,少林武功的名气如日中天,以“少林”冠名的各种武馆遍布大河南北。然而,物壮则老,盛极则衰,少林武功也自有它的隐忧所在。
 
  少林武功的代表无疑是少林寺。然而,作为禅宗祖庭,洞宗名刹,少林寺却徒以武功显而不以佛法名,诚如前人所讥:“止识拳棍,不知棒喝。”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如果抽去了其中的文化内涵,那么武术也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拳脚运动。如果离开了固有的文化积淀,武术就很难有所发展,其水平也很难提高。拳派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领域里的竞争,是地域文化之间的竞争。同是兴起于北方的太极拳,凭借其文化上的优势,从诸大拳派中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其涵盖地域之广,练拳人数之多,已使少林拳瞠乎其后,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一大拳派。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有武而无文,居安而不思危,自我感觉始终良好,少林拳的隐忧也许就在这里吧?
 
  太极拳系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约到博,又由繁而简、由博而约的漫长历史过程。至明末清初之际,中国武坛上拳派林立,争奇斗妍,形成了繁富而博大的武学体系,在武术史上蔚为奇观。也就在这个时期,内家拳迅速崛起,最先是武当,而后是形意、八卦、太极,标志着武术史上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内家拳特点是技击与内功紧密结合,练拳与养生融为一体。在技击原则上,内家拳多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少胜多。无论是在技击理论、实战技法方面,还是在健身养生方面,内家拳都为中国武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向雄踞中国武坛的少林拳系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太极拳是内家拳中最富于智慧的拳种。然而,关于它的起源,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一种意见认为太极拳为河南陈王廷所创,另一种意见认为该拳为山右王宗岳所传,后传入河南温县陈家沟(又名陈沟),复由陈长兴传出。近百年来,两种意见相持不下,遂成武术史上一大公案。
 
  然而,根据近年发现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修之河内唐村(今属博爱)《李氏家谱》,可以初步断定太极拳源于河内唐村的千载寺,为唐村李氏与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共创。
 
  千载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原名无极寺。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更名千载寺。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尹寿子的先哲曾在此研修“无极之道”,被老子奉为先师,故千载寺从东魏时就被誉为“无极故里”、“无极之乡”。千载寺规模宏大,寺东为三圣祠(又名“三圣门”),供奉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三圣祠之东为道观太极宫。这三组建筑群背靠柏林岭,由西向东纵向排列,紧密相邻,占地五百余亩,构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共处互融的特殊人文景观。
 
  千载寺僧人与太极宫道士的习武之风源起甚早。相传早在唐初,千载寺僧十力(河内人,614—727年)就博通“文武医易”,弘扬三教合一,精研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③。其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习武之风相沿不辍,并传教附近百姓,俨然为一方武学渊薮。
 
  《李氏家谱》系唐村李氏十世孙李元善所修,系统记录了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这二百四十余年间唐村李氏共十二世的重要生平事迹,从而揭示了太极拳的源起之谜。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原为山西人,明朝太祖定鼎,因豫北于长年战乱天灾之后人口锐减,遂下诏移民。李氏始祖清江公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徙居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唐村。当时,官府在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分办”,大批移民在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暂得栖息,而“三教圣师”则对移民们“舍食传拳”,使山西移民深感恩德。在这次长途迁徙中,李清江与温县陈家沟始祖陈卜等人一同从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出发,沿途互相照应,“相舍衣食”,后在千载寺“拜圣结义”,为其后李、陈两氏共创太极拳埋下了伏笔。
[责任编辑:武术河南]

相关阅读